作文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
2013-12-31方明飞
摘 要: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意愿,展现个性。要善于分析学生佳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快乐。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点评,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感受生活 真情实感 及时点评 提高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主要形式之一,更是学生把自己的所学知识、生活体验、独特感受情感外化的一种手段。然而,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却有口无言,写作文就像是上刀山既恐惧又难,每逢此时便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甚至茶饭不思,日夜难寐。最后,费尽心机,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还无啥可写或是寡然无味。中学生虽然阅历丰富,理解力、感悟力、表达力略有基础,但毕竟涉世不深,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较低,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面,笔者介绍指导学生作文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供同仁参考。
一、感受生活才能言之有物
每个学生都在实实在在地生活着,这实实在在的生命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因为学生最熟悉的、最珍爱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然而,学生却束手无策,这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分析,缺乏反思,没有理智体验。教师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只有借助教师的分析疏导,才能解决学生作文难写的症结即言之无物。分析生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一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作文写作选用的生活素材便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要以“感受”为基础,让其展开想象,透视事物的根本,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分析自己的生活,让生活更加真实、可感、可触、可理,让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亮点。这样才不会出现“无米”之炊,使其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二、真情流露才能使作品更感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对学生作文重要的要求。其重要之处在于作文活动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作品就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生成的产品。学生学习写作旨在抒胸臆、展个性,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意愿,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用文字表现。然而,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不知道表达哪一部分情感,更有甚者不敢说真心话,流露真实感情,这样的作文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更无从谈起。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情感、写作情感,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指导学生说自己的真心话,写自己的真实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领着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抒写自己的喜悦、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踌躇、自己的惆怅、自己的心声,让这些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帮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表现自己的感情和精神,展现个性。情之所至,文之所至,学生因情而发,作文兴趣必然提高。
三、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再创作的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在每次成功的时刻,孩子总会发现新的自我,这将成为其向上的动力。因此,适时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生进步的意识,进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佳作,引导学生分析或自析。一次作文之后,选出不同方面的佳作,不一定是面面俱到、各方面都优的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不管是整体还是某一部分有可取之处,教师就要集中分析表扬,分析其优之所在、优之成因,这样既可以让受表扬的学生体会到成功之乐,又能让其他同学有所借鉴,有追求的榜样或目标。在分析中,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得到上进的力量,就会增强创作欲望,生发创作动力,久而久之就把作文当做一件乐事,越来越爱写,越写越好。这样,写作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就成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恰当地点评才会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再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学生要学会自改作文,就要学会分析点评。作文点评分析是作文写作的重要阶段。不管是书面点评还是口头点评,不论是教师点评还是学生互评,或是学生自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善于梳理各种点评,并对各类点评进行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分析。作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光抓枝叶问题,而要点面结合,抓住重点问题,还要关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文评价应以激励为评价宗旨,评价定位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在互换交流、双向互动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点评,深入分析点评的内容、意义、来由。分析点评可以教师为主导,或者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为辅。以教师为主导,分析要全面深入,指出问题本质,并梳理出共性与个性问题;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导,就要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指导学生结合作文实际,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样通过分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加,感情交流深入,并在分析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写作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条充满艰辛又充满快乐的道路,需要摸索,需要探讨,需要体验。要能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反映自己成长的历程和轨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和创作的动力,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文有创新有新意。
参考文献:
[1]戴秉国.漫谈中小学作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马广福.多媒体促进写作的源泉和创作的动力[J].湖南教育,2010.11.
[3]郭芙德.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训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
[4]高慧君.流畅的语言 准确地表达来自于学生的生活[J].广西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