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3-12-31陶艳菲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人性差异的观念,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必须面对这种差异,在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因材施教 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心理个别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就人类而言,差异构成多彩的、多样的、互补的人群,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就孩子而言,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当孩子在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中经历了人生最初的几年,带着初具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来到学校时,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这种差异,在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不同的性格导致需求上的差异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结合。在儿童期,对爱的需求、对新体验的需求和对活动的需求是孩子的三种最强烈、最突出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点。

首先,孩子对爱的需求不同。不同的孩子对爱的需求方式和需求程度不同。譬如我班中有的孩子从我关切的眼神或者一个浅浅的微笑就会觉得老师很爱他;有的孩子则需要我与他进行交谈,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他才会觉察到老师的爱;还有的孩子则需要长期的观察,慢慢地感受我对他的关爱,才会相信我,信任我……

我班中就有一个孩子背诵课文时,总是由于紧张而口吃,背得不流利,我总以为他背不出,让他几次重背。孩子似乎觉得我不喜欢他,更加害怕,以后不仅是背书紧张,连上课也紧张极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这是个十分敏感的孩子,必须了解他,关心他,鼓励她,尊重她,更细心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爱,于是我抓住一切机会关心他,抓住一切契机表扬他,久而久之,慢慢地他变得乐观自信了。就性格而言,只有差异而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对爱和安全感的不同需求,用真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其次,孩子对新体验的需求不同。新的体验能够使孩子学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课,即学会学习,学会感受不断征服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周围事物和获得新体验。但是,孩子对新体验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特别乐于尝试新事物,而有的孩子则不然。教师要尊重孩子对新体验需求的差异,给予孩子足够的熟悉和探究的时间,并接纳孩子在这方面的差异。

最后,孩子对活动的需求不同。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孩子对活动RZ86kXpgOcghw8bIm/0F9F+ramQ5kR5zKeXcydYnHbo=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们“静”,可是很多孩子并不喜欢安静,他们喜欢吵闹,喜欢上蹿下跳,喜欢热闹的气氛。对教师来说,我觉得应当根据孩子各自的性格特征组织活动和维持课堂纪律,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安静,却抹杀了他们的天性。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活动需求量,尽量满足他们,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关注不同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

能力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们谈论能力的时候总是把它和活动联系起来,能力实际上就是个体活动的能力。例如,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一般来说,孩子的能力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每个孩子在能力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是实践活动能力的差异。孩子活动能力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优势,在入学时已很明显。有的孩子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兴趣性,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发展优势;有的孩子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并对颜色有很强的敏感性,表现出对绘画或手工活动的兴趣和发展优势;有的孩子对下棋或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有的孩子很爱听故事,爱看书,也会讲故事。孩子在学习某种新经验时,原有经验起始水平的差异及它们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更明显。例如,刚入学的小学生都要学习广播体操,有的学生学习一个动作跟着老师做几次就会了,而有的学生学习很多遍都不会,最后经过老师的专门指导才能学会,甚至有的学生怎么学都学不会。

其次是认识能力的差异。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原有经验,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例如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有的孩子会很喜欢喜羊羊,因为他聪明,乐于助人,而有的孩子会喜欢美羊羊,因为她美丽可爱,天真活泼,还有的孩子会喜欢灰太狼,因为他也非常聪明,总会发明许多新鲜玩意……孩子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探索和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的发现过程,并通过不断的应用证实自己的发现,不断排除无关因素,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结构。这个过程比成人所想象的要长,而且孩子之间的差异性相当大。例如,在长方形中找正方形的活动中,不少孩子做的正方形不像正方形,因为他们只是用尺子去量而不是用宽沿着长边对折的方法。当学着其他同学采取这种方法反复尝试后,终于知道原来这种方法又快又准。我们不能对待所有的孩子都用同一个要求,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以便获得成功。

最后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有些刚入学的同学很快就融入了班集体,认识了许多朋友,很多同学喜欢和他一起玩,他很受大家欢迎,有些同学则交不到朋友,别人也不喜欢和他玩。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友好相处,对于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三、关注不同学生在气质上的差异

气质指的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人的气质有许多类型,早在公元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后来古医学家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人、胆汁质人、黏液质人、黑胆汁人。不应笼统地把一种气质类型评价为好的,或把另一种评价为坏的。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教师承认、认识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为了克服“一刀切、齐步走”的旧教育观念和方法,努力做到给予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孩子以不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有位名人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学生都是好的学生,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经常自觉把握住因材施教的原则,就一定能将学生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