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2013-12-31李彩芬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前提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探究的主旋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1.成员搭配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养成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第一千个球》时,可以围绕“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抽烟,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能够奏效?你对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白鹅》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白鹅的特征,再把自己观察的结果与课文所描写的白鹅做比较;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以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样既营造了课前合作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了解了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之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从哪些事情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在交流之后,能感受到每个人的母亲都是那么辛苦,那么爱自己的子女,那么无私,由此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又如,综合学习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海洋的资料,介绍海洋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介绍自己对海洋知识的了解,介绍海洋现状,阐述对海洋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小组团体的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这样,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交往形式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分享,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余蕾主编.语文教学与生活——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