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3-12-31纪全琴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提高。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预习,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增强了教的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局面。我们要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有时,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教师才作讲解。

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上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于解答,发动学生可解决疑难。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是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习得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应用许多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这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加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