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013-12-31陈惠英
摘 要: 学习文言文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教学文言文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就文言文翻译教学提出了实践主张:朗读吟诵是顺利翻译文言文的前提;掌握“抄、释、换、增、删”的基本翻译方法是准确翻译、理解文意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翻译 途径 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变化,古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习惯、句式特点与当今时代人们的表达有很大不同,因此,初中生不能正确翻译文言文,觉得学习文言文很困难。《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实困难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
那么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教学时该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再“谈文言文而色变”呢?
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积累,认为在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吟诵”是途径、是前提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文言文反复朗读,读熟能使学生增强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可见,朗读吟诵是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文意的不二法则。
笔者认为,文言文朗读须有“三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当为读通课文,做到“字正腔圆”。为此每翻译一篇文言文,教师都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吟诵课文的时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以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目标,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展示式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文言之味”,为下面的深一层次的朗读打基础。
2.第二重境界当为读顺课文,做到“文从句顺”。在这个环节中,应以读顺课文、熟读课文、初步读懂句意为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一边读,一边结合文下注解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句意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加以展示,这种朗读成果展示可以通过竞赛式朗读法和点评式朗读法相结合的办法体现。比如,在教授《醉翁亭记》一文时就采取了这种诵读方式,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有了学习自信与热情。
3.第三重境界当为读懂课文,做到“声情并茂”。这个环节的朗读以积累文言知识为目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更好地读懂句子的意思,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是需要靠学生在朗读交流的自主体验、感悟和积累中才能做到的,并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解决的。通过学生自主体验积累的才能成为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的记忆才是深刻的,有根基的。例如在《马说》一文中,就“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出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的嘲讽之情,语气要加强,节奏要减缓。两个“其”的反问及推测语气,朗读时要读准,通过反复地朗读吟诵,学生才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及文章主旨。
二、“五字法则”是方法、是钥匙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既有词义相同的地方,又由于用语习惯不同等因素,在句式、词义上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这也是学生觉得文言文难理解的原因。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依靠朗读是不够的,还应教给学生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五字法”,即“抄”“释”“换”“增”“删”。
1.“抄”。文言文翻译中,有一些词不用翻译直接抄下即可。这些词往往是一些特指名词及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的名词,如:年号、官名、地名、物名、人名、日期等。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句中“太元”是年号,“武陵”是地名,“捕鱼”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
2.“释”。解释需翻译的实词。这些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字。文言文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翻译时需要将这些单音节字变双音节词或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对此类词,要用现代汉语中的词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主要体现在:①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②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人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子女。③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曹刿论战》的“忠之属也”,“忠”在现代汉语中是忠诚的意思,是褒义词,在这句话里却是“认真做好本分的事情”,是中性词。④词类活用,有些文言文词古今词性不同,有名作状、名作动、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等,如“好事者船载以入”中“船”字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用船”。翻译时要根据词性灵活运用。⑤通假字,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解释。如:“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的“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3.“换”。文言文中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现象,依据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在翻译时需把语序调整过来。例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一句,为了强调谓语,将它放在主语“汝之不惠”之前,《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定语“高、远”后置,翻译成现代文时都要把语序调整过来。
4.“增”。有些文言句子,依据语言环境及用语习惯,需要增加词语才能译句通顺。《陈涉世家》中“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此句是判断句,翻译“从民欲也”时要在“从”前加“是”。文言文省略句主要是省略了主语、宾语、介词等,翻译成现代文时应增加省略成分。例如《黔之驴》一文中“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句中“稍”前省略了主语“虎”,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这样才能理解文意。
5.“删”。“删”就是删除可略的字。文言句子中一些无意的虚词在翻译时可删除。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字,它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意,不用翻译。重复字可删除,例如《小石潭记》中“全石以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只需翻译第一个“为”,简洁明了。
准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诵这个途径积累文言语感,让学生掌握“抄”“释”“换”“增”“删”这些翻译文言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文意,才能感悟古人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