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先秦散文情感继承

2013-12-31巴音娜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一、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语文工具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语文人文性的教育。谈到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最耀眼的时期,各学派为了传播自家观点纷纷著书,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作品称之为先秦诸子散文。

中学教材中大量出现了诸子散文的选篇,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庄子》,等等。这些选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在笔者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大量诸子散文选篇的原因。

其一,先秦诸子散文可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典范,后世也不曾逾越。先秦诸子散文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这是为何中学语文教材中会大量出现的关键因素。中学语文教材在选定课文时也是将这一时期的作品看得非常重要,这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

其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派的基本思想都已经非常完整了,后世的变化也仅仅是从前者的思想上进一步地阐述了各家观点,甚至有些学派也积极地学习了、借鉴了其他学派的观点,例如,西汉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法家学说等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并且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有学者将这种新儒学思想称之为“外儒内法”。所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根源就在先秦诸子散文。

其三,先秦各家学说都是在讨论君与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孟子·尽心下》中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就是典型的在讨论民、国、君三者之间的关系。荀子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学习、继承中国古代思想就必须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先秦诸子散文的讲述是至关重要的。但笔者观察近年来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已显得较为薄弱了,部分人持一种观点,即语文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语文科目不仅仅指的是母语的使用,而是文化、思想、文明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科目。许多教育专家已经发现了中学语文教育正在沦为“鸡肋学科”,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崇洋媚外的行为,与我国教育中出现了“语文寒流”有一定关系。笔者认为汉语热席卷全球,但唯独中国本土出现寒流,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应该更加有力度、深度。只有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更具人文性。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教育意义

先秦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其精神基础则是由于“士”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些忧国忧民之“士”,或奔走于诸侯各国之间,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或讲学著书,表达对社会、人生、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先秦诸子散文的人文性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宝库。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先秦诸子散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散文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要篇目,又是学习古代思想的重要途径,而古代思想的学习所占比重更大,这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其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包涵一切美德,是每个人都要追求的思想境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仁”这一思想教育的讲述尤为重要,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于“仁”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把握“仁”的思想,更形象而具体地理解“仁”,并以此思想作为自己生活中行为的准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性教育。

近来国内各类媒体多次报道了中学生的荒唐行为,那些让人们无法接受的不良行为、不良言语甚至不良思想,笔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痛心。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呢?问题就出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没有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思想、人文素养的教育,加之社会中腐朽思想的影响,造成了当代部分中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才是核心问题,学生成绩不好还能提高,如果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定型后就很难再更改了。所以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目前在中学生中多有崇洋媚外的风气,先不论国外思想是利是弊,单就中华文化的继承这一重要历史使命,这种崇洋媚外对文化的延续起到了相当大的反作用。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育活动中,对诸子散文的教学力度应当适当加大。这样无论是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还是民族文化的弘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谓是时不我待。

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对各学派或者某位思想家的思想的简单学习,所以不追求尽善尽美,但对学生终生奠定道德基础的人文思想应给予特别重视。简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当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要阵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与教育性,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人文素养,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