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3-12-31裴晓华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教育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这无疑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顺应改革成为关键。本文通过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发展日趋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重中之重。为了顺应新课改的宗旨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生的长远进步和成长是新课改的核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办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主动把握学习的自主权。按照新课改的内容,课程的设计、目标等方面都有必要作调整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施需要因地适宜而不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改进教学模式。新课改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师也面临着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应该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角度入手。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在促进小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等。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形式,并未全面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学教学中,语数英三大课程受到了重视,所谓音乐、牢记、常识等副课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有不少主课老师无条件占用副科教学的时间,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上主课时间和投入过剩,失去了副课的调节,而且学生容易形成厌学情绪,违背了劳逸结合的办学原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跟风采用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大大忽视了其内涵,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课外教学内容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和新课改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一)重视小学生语文思维模式的改进。

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意味着现代教学应该以联系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内容扩展到其他学科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框架,但凡有利于学习的方式都应该被吸收。学生的思维可以全面地发散,在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小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坚持扩展学习,促进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以多元角度理解学生的言行,并配合鼓励性质的语言,以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提倡合作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合作学习有机统一,比如教师在讲授《长征》一文时,可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外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并在课下组织讨论。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规定合作时限。此外,可以指定小组成员,方便课内外合作学习。

(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课堂是教授小学语文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和兴趣融为一体,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陈述知识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基本流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考虑运用竞答式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在学习时形成主动讨论和探索的热情,并创造他们交流看法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摇篮。若失去了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情境都能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探索性和趣味性是一个有效学习情境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被大大激发。因此,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阎立钦.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1).

[5]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