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级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2013-12-31傅仰波
中学德育内容丰富,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美育与个性发展教育。要在中学阶段落实以上德育内容,如果教育对象心不甘,情不愿,或是无所谓,那么其难度可想而知。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管理方式得当与否,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影响极大。
一
在目前的高中班级管理中,基本上采用的是“直线性”管理模式,即“班主任——班干部——同学”模式,班干部是联系班主任和同学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班级管理的核心。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班干部与同学之间始终是管理都与被管理者的上下级关系,缺乏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及公平性的正确评价。这种管理的“单向性”容易引发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班主任一方面要维护班干部的威信,一方面又要考虑同学的感受及处理问题的公平性,在实际处理中,存在较多的难处。
2.就班干部本身而言,他总是想努力把班级管理好的,但并非所有班干部都能做到公允,毕竟他们也是处于锻炼之中,处理某些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有个别同学当上班干部后就盛气凌人,严以待人,宽以待己。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同学对班干部有意见、不服从管理的事情,这些都导致了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紧张的关系,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
所以,在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尝试在建立和完善以“班委会”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另一套监督体系——“民主议会”制,即以实现民主管理为目的的一种班级管理新模式。
由于特定的年龄和心理的特征,高中学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性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评判能力,对班级中发生的事件能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让一部分同学以评议员的身份参与政级管理是可行的。“议会”就是对班干部进行监督和对班级工作进行民主评议的班级组织,它与班委会并列,接受班主任的直接领导,它不参与直接管理,只代表班级进行监督和评议。这样就形成了班主任指导下的班级立体管理体系,它突出了一个“议”,充分体现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
评议员在班干部以外的同学中产生,他必须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信,值得依赖,肯为班级出力,做事公平,敢于直言。评议员的产生办法是:首先由同学们自愿报名,然后在班级中评选,再将选举结果进行公示,最后由班主任任命。
议会中评议员的人数可视班级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与一学期的周数相当。议会中设议长一名,负责议员的轮值安排等事宜。议员一般一学期评选一次,也可以在中途增补或免职。评议员要接受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监督和评价,对于优秀议员给予表彰,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或有打击报复的现象的评议员,取消其评议员资格。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该同学改正了缺点,他仍有机会重新被评为议员,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真义。
议员的主要职责是观察班委的日常工作、分析班级发生的有关事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好值周记录,并向全班作客观、公正的每周评议。负责讲评的议员实行轮值制,其讲评内容为一周内的人和事,他可以征询同学意见并结合本人的观点写成,但必须包括对班干部工作的评价等内容,并能针砭时弊、褒扬正气。如果同学对评议员的评议有异议,可以当场提出,不能解决的由班主任调停处理。这种坦诚直言、开诚布公的评议制度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水平,从而形成正气向上的班风。
议会的建立,增强了班级每位同学的主人翁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评议班级工作,使同学明白怎样才能融入这个班集体中,如何为集体尽自己的一份力。在议会制建立之前,同学对于班干部的批评通常会有抵触情绪,自从开展评议员评议后,同学更乐意接受班干部的批评了,因为如果班干部批评不正确,他就要受到评议员的批评,这迫使班干部尽量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并不是绝对的权威,班干部威信的建立,首先要得到议员和同学的认可。而议员威信的形成,主要看他能否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因为每位议员的每次评议都将在学期末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班委会和议会制的建立,使班级民主管理真正落到了实处。民主不是一时的,民主应该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如果说班干部的轮值制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民主,那么,评议制度无疑使整个管理过程真正实现了民主。它既增强了学生的民主监督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是非评判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进一步推进了班级民主管理的进程,使学生既受到制度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民主氛围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使班级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