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其师而信其道

2013-12-31朱晓兰

考试周刊 2013年100期

摘 要: 近年来,学困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群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坚持教育公平。“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轨已迫在眉睫。面向全体学生,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要学会分析他们的心理并进行心理疏导,用科学的方法,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更要用“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对他们,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关键词: 学困生 心理错位 心理调试 素质教育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影响,往往会分解成多种不同层次。出现这样的差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外在环境与教育方式、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教育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这样就应注意研究“学困生”的形成特点、表现形式,重视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走近学困生,分析形成的心理原因

什么是学困生?我认为: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造成障碍,仍未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在智能正常的范围内形成学困生,往往是由于心理错位而导致了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失落偏颇。学困生分为以下类型:

1.“近视型”。这类学生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极少向往将来。他们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缺少正确动机,因此也就缺少进取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这类学生多沾染好吃、好玩、好打扮等恶习,分不清将来自己会怎样。

2.“放纵型”。这类学生长期在纵容无序的环境下生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有恃无恐,目中无人的心理态势。这类学生多出自独生子女,不把老师和同学放在眼内,做错事有众多“家长”支持。

3.“自卑型”。这类人愿意做努力,也努力过,但心理压力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处于卑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

4.“幼稚型”。这类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停留在幼稚状态,头脑简单,模仿性强。

5.“混合型”。“学困生”的类型,常不是典型的、单一的,在其行动中往往包含了交错两种或数种类型的情况。

二、“对症下药”,掌握科学方法,加强心理调适

1.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拨结合。对“学困生”的心理调适,集体言论非常重要。有集体言论,才能明白无误的是非标准;对“学困生”才能形成压力。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应选匙开锁,对症下药。对个性强的同学尤其需要,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点拨调教,动情、晓理、导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心帮助他的,这样就容易拉近心理距离,达到良好的效果。

2.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结合。“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是因为行为养成方面存在困难或是心中无“标尺”无章可依,对于这样的错位,应明确规范,使遵之有度,循之有则。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经常学习日常行为规范,从小事培养,养成习惯,终生受益。我从穿衣服、穿鞋、吃午餐等这些小事做起,树榜样,持之以恒,立竿见影,连平时在家吃饭最挑剔的同学也能大口地吃学校的午餐,最爱打扮的周同学也抹去指甲油了。以行为规范为目标,辅以思想教育,晓以利理,育人之道在明理,明理之后,行为则易于在思想支配下逐渐形成。

3.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现在努力是为了将来的目标,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两翼。对目光浅近者,要让其看到未来世界的需要,任务的艰巨,自身的价值,“日异其能,岌增其智”。

4.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结合。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只有学困生提高自主意识,把持好自己,并在平常不断得到人们的正确评价,其行为品格才能不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作用。因此发动周围的人,如同学、朋友、家长、老师,正视他们、亲近他们、尊重他们,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重视发挥他们的长处,处处为他们树立榜样,借用外因,在内因作用下令他们出现质的变化。

人的思想、个性行为、习惯不同,只要我们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其心态,做到对症下药,就一定可以调适有度,达到相应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地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

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