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013-12-31李军

考试周刊 2013年100期

摘 要: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二者各有其优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环境、个人的思想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靠显性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扬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制度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性 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道德调节的失衡、现实与理论的差距,显性的、正面的、以灌输为主导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抵触,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而隐性教育,由于其具有教育目的的隐匿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能够以其有效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因此,探讨如何建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紧密协调,促进两种教育模式优缺互补。

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隐性教育往往被忽视,在当前形势下,应提高隐性教育比重,凸显其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主导教育服务。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程渗透。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应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大道理”同“小道理”结合起来。在教育中切不可只讲一些一般化的道理、空泛的原则,必须针对大学生经常思考而又没有正确解决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上,把党的政策、治国方略同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联系起来,把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方面的模糊认识澄清。

(二)结合专业课程教育进行隐性渗透。专业教育从表面看似乎和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但从教育培育合格人才的角度及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密不可分。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的思想教育,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相应渗透,这种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新视角,从而更高标准地把握和固化思想教育,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创新手段方式促进显、隐结合。信息时代,发达的互联网、通讯手段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不可或缺的渠道,微博、飞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还为实时随机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些新手段的加入,有利于教学双方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互动,对双方均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打破隔阂充分展开讨论,便于共同讨论热点,还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因此,应加强利用新手段进行思想教育的研究,以有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软硬结合,促进环境建设。

隐性教育的特点是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因此,应结合教学中的“软、硬件”,着力于氛围营造,使教育过程显得更加自然和谐。

(一)给“硬件”加速,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以整体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精神因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精心设计的校园物质环境如校门、墙壁、走廊、雕塑、壁画等酷似“会说话”的载体,起着陶冶情操、启迪心灵的作用,也从不同侧面感染和塑造着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二)给“软件”升级,营造良好氛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施教者,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受教者的关注,做好表率不仅仅关系着教师个人任务的完成、形象的确立,也关系着人格理论、积极向上的理念的传播,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加强自我修养,通过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浓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

(三)给集体“加温”,优化集体心理。集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集体所属成员中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良好的集体心理氛围是一门隐性课程,是教育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应妥善设计并有效应用奖学金、纪律等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育人中的隐性作用,真正起到惩恶扬善、鞭挞黑暗的作用,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形成融洽、健康的“磁场”,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贴近实际,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情况的不同,在思想基础、接受能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不尽相同,只有接近他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才能确立“水到渠成”的价值认同,使他们感同身受地体验和认同各种价值信息,并逐步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

(一)以先进典型积极引导。应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慧眼识珠,及时发现身边的先进典型,以“小事”、“某一方面的典型”来启发激励他们。这种典型不可树得太多太滥,搞轮流坐庄和分配指标,也不可成为“神人”、“万能人”,典型还应该是有血有肉、可敬可学、大众认可的,是“普通人”经过努力也可以实现的,而不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榜样人物的激励下,切实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在积极实践锻炼中锤炼。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大课堂”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使他们在各种实践中受到锻炼、考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其自我修养的自觉性,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一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文体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优秀电影展等,陶冶大学生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意识地积极组织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加各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在此过程中,长期着眼于书本的大学生开阔了眼界,也更能明辨事理,进而自觉端正个人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梅萍,林更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