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2013-12-31陈丽梅

考试周刊 2013年100期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1.提供生活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它处处存在着大量的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捕捉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最终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教学打折的数学应用题时,老师先出示3条广告:A商场“满100元送30元”;B超市“全场7折”;C百货大楼“全场5折起”。然后提出探究问题:假如林阿姨想买一件140元的外套,应到哪家商店去买比较合算呢?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有的说:“到百货大楼去买,因为打5折,这外套只需70元。”有的说:“还是到超市去买,全场7折,只需98元,可以便宜42元。”有的说:“我的意见是最好先看看商品的质量,如果品牌一样,百货大楼是7折以下就买,如果是7折以上就到超市去买。”……学生纷纷提出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探索思维路径

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我们不难发现,从“特殊—一般”这种归纳式学习方式与从“具体形象—抽象逻辑”的儿童思维发展趋势在本质上是吻合的。小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虽然也受到逻辑思维的指导,但其主体是非逻辑的,是发现性的、似真的,推理以直觉、归纳、类比等主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创设情境,为学生打下情感基础,然后才是出示具有挑战性、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在累积事实的基础上探究。例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身份证号码上数字排列的规律。教师先出示各地区、各年龄段的若干身份证号码,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同时辅之以上网查询、打电话询问家长、向听课老师请教等方式自主获取,再分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我们认为,根据提供的资料,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一种结论,这种探究知识的方法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知识,更何况,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必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3.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中,有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的200毫升可乐,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准备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口,该怎么买?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教师设计的生动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4.营造和谐氛围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

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创造力的根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学校为添置图书,到新华书店购置了一套科普读物,一套12本,每本24元。问: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列式?当学生列出24×12后,教师放手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看哪组的办法多?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办法。汇报时归类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如24×12=24×3×4或24×12=24×2×6);二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相加(如24×12=24×10+24×2);三是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再相加(如24×12=24×8+24×4);四是利用乘法意义把乘转化为连加;五是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知识的迁移直接用竖式计算。教师先不作任何评价,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引导他们做比较。在相互交流评价中,他们感觉到用连加算麻烦,用连乘算不具有普遍性,把12拆分成两个数再相乘,其中拆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乘既具有普遍性又方便,而竖式计算与把12拆分成10与2来乘仅是书写形式不同,实质是一样的,对于数字大的用竖式计算更方便。由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他们才敢想、敢说,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5.从时间的安排上让学生自主学习

有一位老师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当老师让学生完成了3与非零自然数的乘积练习后,老师提出:你能看出能被3整除的数与积的个位有什么特征吗?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开始讨论,但讨论不到2分钟学生就停了下来,因为学生预习过了,早就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所以这样的讨论也没什么意义。《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甚至可根据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与否来决定时间的长短,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