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2013-12-31林芸芳

考试周刊 2013年100期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者通过利用课本插图、运用教学演示、让学生动手、设置悬念等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方法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答错了老师纠正。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从教师方面来看,一是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总怕学生自己学不会,总觉得教师要多说多问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二是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只有按自己设计的思路才能顺利走下去;三是怕不好维持教学秩序,把教学程序紧紧握在自己手中,顺风顺水地上完课;四是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了教师,下不了台没面子。从学生因素来看,一是不敢提问题,就算有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也不敢说,怕同学笑话;二是不会提出问题,不善于思考,懒得思考。

那么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研究和认识。

一、利用课本插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用语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情,重视直观教学,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去观察、想象、表述各种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从训练中规范数学用语,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本中有着大量直观材料——插图,这些插图为我们进行直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如,在学习数5的组成时,我运用一张有3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在洗手帕(其中有1男1女正在晒手帕,3个在洗手帕)的挂图,实施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数学的意识、自己的眼光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等,引起学生极大的思考兴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问题:有几个男同学?几个女同学?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同学?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个?这些同学中有几个在晒手帕?此时洗手帕的同学还剩几个?等等。在学生的提问及让另一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使学生一方面领悟到“合”与“剩”、“多”与“少”等的含义,弄清了数5的组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教学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础上的。因此要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较重视演示实验,自制了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的教具,在演示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加减法意义时,我准备了7朵红花和7朵黄花,先在磁性黑板左边放4朵红花,右边放3朵黄花,然后开始演示。在演示中要求学生注意看教师的动作,并提出问题。我在演示时有把两边的花合在一起的动作,也有把两边的花分开的动作。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动作,提出有关问题。学生一看就明白了,纷纷提出不少问题:两种花合在一起有多少朵?有7朵花,拿走了3朵,还剩下几朵?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加”和“减”的意义。在演示过程中,我逐层地加以引导、提示,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观察,并进一步用语言表达其过程和数学问题。这样既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训练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及数学表达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好动是每个低年级学生的一大特征。把学生无意识、无目的的好动,引向培养动手能力和数学的思维能力上来,既是教学的要求,又是教师的职责。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13减5)时,我先让学生准备13根小棒,5根空的大棒(小棒能装进去)。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放成两行。接着引导学生把5根小棒装进5根大棒中,然后进行引导,让学生提出问题。13根小棒减去5根小棒还剩下几根小棒?这样学生在一次次动手实践和老师一次次的引导中,领悟到退位减法的算理,并在提出问题的表述中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及对事理的探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已经有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顺理成章地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特征相同。这时,教师故意把这个特征说出来: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引导学生去质疑、验证。很快,学生就发现老师说的这个特征根本不成立。这时他们就会思考: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从而提炼出整节课的核心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目标和方向。由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没有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没有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不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不是一点一点去教他们,不去削弱他们的问题意识,不去冷却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压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才能够把书上静止呈现着的一条条规律了然于胸。这种先让学生说答案(学生已有的知识),然后再验证,再感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很多课上都尝试过,如“多位数的读法”“小数除法”、“分数乘法”等,这就促使学生常常反问:我原有的知识对吗?为什么?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适宜的问题情境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长期坚持,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旦加强了,就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增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