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013-12-31练红兰

考试周刊 2013年106期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他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会乐学、勤学。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反之,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瞭望”星空

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瞭望”星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有关地球和地图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比如地球的运动,因为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我们看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星星、月亮也一样,我就让学生看看是不是这样?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并且是类地行星,也是内行星,它只能够在一早一晚出现。金星是天上最亮的星星,很易辨认。我便充分利用农村清澈的星空,教学生辨认,恰好那段时间,金星是昏星,在西边,太阳落山的地方有一颗很亮很大的星星,那就是金星。认识了金星,我又教他们认识了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都最大的行星,并且是外行星,在天空中经常能看到,而且很亮。学生认识了金星和木星后,一下子燃起了学习地理的热情,并且热衷于观察周围的地理现象。

在讲授地图上的方向时,我通过农村清澈的星空,教学生认识了北斗星。北斗星由七颗亮星组成,形似斗勺,易于辨认,再通过北斗星找到并认识了北极星,我们就可以在夜间辨认方向,也可以准确知道地球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还可以通过观察斗柄的变化,知道四季的来临。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观看了2011年12月10日发生的月全食,2012年5月21日早上的日环食,2012年6月6日的金星凌日。学生对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充满了兴趣,一下子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养成求新、求异的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讲授“地震”时,我把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的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在空白地图上一一标出来,很快学生就掌握了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一知识点,同时也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为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之间。又如学习《世界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时,我引用了去年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事例。每年7月底,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非洲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以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角马群一年四季都在不断的迁徙中,并且年复一年地在非洲大草原上作顺时针运动。这是由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决定的:全年高温多雨,一年分干湿两季,和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造成的。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最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的价值和功能。

三、引用故事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很受欢迎。如讲到“季风气候”一节时,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为导语:“……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反常天气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寓教于乐,学生乐学。讲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密度流时,我引用了“德军潜艇与密度流”这一小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呐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结合故事进行教学,可以使课讲得更生动、形象,学生听了兴味盎然。

四、设疑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引发学生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如讲地球公转的时候,我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地方:一年只有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南北两极会出现半年的白天半年的黑夜,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再如讲南极洲的时候,我先讲考察站的移动。1957年科学家在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可是十多年后考察人员惊奇地发现这个站的站址竟然不声不响地向南美洲方向“走动”了一百米,平均每年移动十米。于是考察人员于1975年废弃旧站,在南极点又建了新站,但新站仍以每年十米的速度在移动。这是为什么?类似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内容,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位地理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时机地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挖掘兴趣的源泉,充分掌握培养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从而逐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地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