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新认识
2013-12-31陈海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融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以上变革,为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思索,去辨析,去完善。
一、认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彻底反叛,二者是对立的关系。我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是作为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相对应,并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补充的一种学习活动。传统语文教学的确有不足之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妨碍作用。但是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它的优越之处。比如系统知识的学习方面。而研究性学习是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只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的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学生靠什么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特别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经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性学习将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能把学生从一个极端引向另一个极端。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品味语言、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人们对研究性学习产生的种种误解,在实践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是对研究的泛化,二是对研究的神化。有着这种思想认识,语文教师就会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研究性学习完全剥离开来,自然就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冠以研究的美名,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活动才归为研究性学习。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更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时也是传统教育方式所摒弃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提在素质,内容在生活,研究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性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简单的问答,也不是一般的讨论,而是有课题、有研究、有总结、有报告的研究学习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启发式的问答,而是要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经针对研究性学习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期间,这是重要的途径。”他再一次给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教育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合情合理”地坚实地走下去,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将影响几代人。
二、认识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只重“过程”和“结果”的内涵
许多观点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了许多错误的观点的产生。如: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变传统的证明结论式的教学方法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自己得到的结论”的学习方法。还有人认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让学生自身的感知和实践来取代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条分缕析”。诸如此类形而上学的观点都让人难以接受。
我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是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体验的过程,还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结果,要把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前人的经验进行比照,从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违背认识事物的规律,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根据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和已有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获得亲身参与语文学科的科学探究的体验或情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作为唯一或者首位的目标,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再现来自教科书上的语文知识和教参中的情感体验,获得间接的经验。语文研究性学习则注重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理智、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不仅是克服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探究、体验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理所应当地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列为主要的目标。
同样,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所必须重视的。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能力不同,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进行思想表述和成果交流活动。它十分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当然,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产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肯定也是研究性学习所必须注重的结果。
三、认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语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诉诸情感的,是一种既具理性又具感性的学科。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学习语文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运用这个信息载体吸收各种信息,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理科学习的方法对待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用头脑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否则事倍功半,一无所获,还不如传统教学有所得。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独特的语感。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经验和心理成果。作为学生,语感是他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的个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2)引导学生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什么是感悟?在生活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指的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美学志趣。(3)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在语文方面的特长。有的学生特别擅长朗诵,有的学生写有一笔好字,有的学生擅长写作。他们这些语文特长,昭示着他们的未来成长之路。过去我们主要是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意义上理解学生的这些特长,如果我们从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个性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许我们对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