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陽春三月聽世音

2013-12-29岳平

澳门月刊 2013年4期

陽春三月,是中國的議政季,今年又值換屆年,10多天裡,完成了10年來最大規模的高層人事更替,中國也由此大踏步進入新的政治週期。偏居南海一隅的澳門小城,在關注國家大事、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的同時,也在忙著小城的大事——立會選舉,畢竟,選舉不是走江湖,還要走民眾路線;新成立的第五屆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成員發出了第一號指引,明確了禁止商業廣告,其實,選管會多慮了,本澳的龍鈔及蛇鈔被某商人在大媒體版面刊登的“最高價收鈔”的商業廣告了,為了錢嘛,可以理解;卻理解不了財爺的“彈性言論”;雖然政府執行有關政策不力,但招公務員還是很積極的,一次招52個“高技”,起薪就兩萬八,估計又得爆棚。特首高度認同中央“發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理念,問題是,對於本澳而言,往哪個方向發展?向左向右,這是關鍵!還有,怎麼在發展和保育間保持一種平衡,這當然需要智慧!

“大家都是走江湖”。3月初,有多家團體到政府總部遞信抗議保安司司長張國華的“走江湖”論。團體代表質疑張國華口中“走江湖”的意思,究竟是講市民表達訴求的行為,還是官員的“江湖口吻”未戒?身為高官竟然在記者會上發表這樣的不負責任言論,破壞政府形象,貽笑大方。

2月28日,保安司司長張國華出席公佈罪案數字的記者會,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訪澳時,有傳媒被司警搶走手上公開信事件“解畫”,指司警已展開內部調查,完成後會將報告送交檢察院跟進。保安當局會檢討今次事件,在領導人安保工作上,警方需在國際慣例與親民之間取得平衡。被問及日後國家領導人來澳,警力部署會否這樣?張國華妙語如珠地說:“其實大家都是走江湖,你說如果美國總統來澳會怎樣?”

張司貴為司警之首,把有負面色彩的“江湖”掛在嘴邊,且於正規場合向一眾記者傳達,引發輿論反彈就在所難免。什麼是江湖?筆者認為,所謂江湖,就是一個和官場或者政府相對立的地方,如範文正公的千古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從此就可以看出江湖是遠離廟堂的,今日張司居廟堂之高,仍念念不忘江湖之遠,此江湖義氣,不失大俠之風啊!可惜的是,張司的身份,偏偏要求“相忘於江湖”,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張司今次遭到口誅筆伐,可能是忘了江湖規矩,那就是“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挨了刀,就受點痛,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但是,痛定思痛後,張司就必須檢討,“公開信事件”中警方需負什麼責任?

“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達至公平的選舉” 3月4日,特區政府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委任澳門第五屆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成員;3月8日,選舉管理委員會成員宣誓就職;3月11日,政府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將9月15日定為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日;行政長官同時頒佈批示,將各候選名單的選舉開支上限定為澳門幣564萬元;3月14日起,有意角逐的團隊可領取組織提名委員會確認表格;3月15日,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就第五屆立法會選舉發出一號指引,明確選舉活動過程中的選舉活動期限、禁止直接或間接透過商業廣告作為宣傳工具,以及需要提交清晰選舉帳目、收入及捐獻來源。選管會主席葉迅生希望今次選舉能讓本澳選舉文化不斷進步與完善,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達至公平的選舉。

本屆立會選舉是政制發展後的第一屆選舉,席位增加,新舊交鋒,因此普遍被認為會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屆。激烈歸激烈,但不應該失序,對於第五屆立會選舉而言,公平公正當然是必須的,但良性的選舉秩序更值得期待。澳門素有“蓮花寶地”之稱,長期以來,民風淳樸、社會和諧,因此,筆者認為,在即將到來的今年第五屆立法會選舉中,本澳社會應該形成的共識,就是理性文明的選舉文化,唯有此,才能使選舉的正能量最大程度釋放,在完善本澳民主政治的同時,亦可加固現有的政治秩序。

“全澳門最高價收購蛇鈔、龍鈔、荷花鈔” 自3月1日起,蛇鈔供已登記的本澳居民兌換。從市面反映看,與去年龍鈔推出時熾熱炒風相比,今年炒風明顯收斂,炒價與龍鈔亦有較大差距。去年龍鈔熱炒導致的市面混亂,一度擾亂了本澳的基本生活秩序,也將政府推向風口浪尖,飽受輿論批評。因此,看到今年的相對有序,還是讓人心生欣慰。然而,咄咄怪事盡出澳門,3月7日,本澳某媒體在頭版為一家貴金屬公司刊登整版廣告,廣告內容公然宣稱“全澳門最高價收購蛇鈔、龍鈔、荷花鈔(三連張及三十連張)”,一時間,坊間熱議,輿論譁然。事件引起特府的高度關注,澳門金融管理局聯合司法警察局第一時間到相關商業機構展開現場稽查,以調查是否有人觸犯本澳關於貨幣秩序的法例。

筆者認為,對相關商業機構展開調查,當然是必要的。但更為重要的,作為廣告的載體——本澳的這家媒體在這場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則更須引人深思。去年龍鈔事件一度令政府形象“很受傷”,今年總算始有好局面,在一片太平中,該媒體刊登此廣告無疑會助長炒風。是何動機?遙想當年,《紐約時報》為扭轉低俗新聞氾濫成災的局面,提出“報道一切適合刊登的新聞”,“不污染早餐桌布”,並以此宗教般的虔誠形成自己的辦報理念和堅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新聞價值觀,最終成為美國社會主流新聞價值的標準。自由市場經濟如美國,辦報者尚有“不污染早餐桌布”的覺悟,並拒絕刊登“攻擊他人的廣告”、“包治百病的廣告”、“內容空泛、足以使人誤解的廣告”等不良廣告,值得本澳媒體界反思。

“月薪二萬八千多元” 行政公職局繼去年首次以中央招聘招請一百二十名技術輔導員後,再以中央招聘方式開考更具吸引力的高級技術員職程,提供五十二個資訊範疇空缺,3月14日起至4月2日接受報名,7月開考。“高技”月薪二萬八千多元,料吸引眾多具大學學位專業人士報考。行政公職局長表示,預計5月再進行同一職程的中央招聘,初步考慮填補法律範疇空缺。

自從去年中央招聘開始後,“公職報考爆棚”就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筆者認為,公職的巨大吸引力來源於兩個社會因素,一是本澳產業結構失調造成的就業市場畸形所致,二是官本位思想造成的社會分化積弊所致。

本澳的產業結構失調已是萬人矚目的鐵板事實,賭業一支獨大的局面愈演愈甚,富麗堂皇的CASINO像個巨大的機器,在消化本澳勞動力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對荷官階層的擔憂和指責,令賭場打工者陷入一種尷尬當中,越來越多的家庭以及年輕人不再以到賭場搵工為榮,大家都在積極謀取其他就業出路。但是,本澳單一的產業結構並不能為年輕人提供除博彩業以外的更多就業選擇,那麼,薪高糧準的政府工,就成為不少青年的就業首選。

官本位思想造成的社會分化積弊。澳門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造成了澳門在長期的社會進化中,實際上一直未能發展出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和“橄欖形的中產社會”,長期以來的“行政主導”的政治生態環境,造就了政府淩駕於整個社會的現實,“官本位”的思想使得政府擁有資源分配的主動權,社會的方方面面因素必須依附於政府才能生存。因此,通過進入政府達到改變身份的目的,成為社會的共識。這樣的社會背景,當政府以公開招考選拔的方式進行全社會公開配置時,年輕人怎能不趨之若鶩、報考爆棚?

但是,政府畢竟只是一個寄生部門而非創富部門,公務員團體也只是社會的消耗群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蜂擁進入非生產性領域,顯示本澳青年怕競爭、求安逸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如果衍生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除了意味著社會的病態外,還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活力和創新性,因此,政府必須正視。

“澳門至少會是區域旅遊休閒中心” 3月20日,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出席“2013商業座談會”,在例行接受媒體採訪時,譚司長的一番回答頗令人回味。傳媒問及“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義內容,以及是否有如同“十二五”規劃的五年計劃或十年規劃時,他沒有正面回應,只稱,“十二五”規劃中央支持澳門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對此表示感謝;當再問及澳門政府對於“十二五”規劃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理解是否有彈性?他稱,是否“世界級”不是澳門自己評議的,要由遊客評定,繼而又云,“澳門至少會是區域旅遊休閒中心”。

筆者甚為譚司的此番言論感到詫異。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是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及《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等戰略性文件設計規劃的,是結合澳門的實際,根據區域經濟學原理,為本澳量身定做的未來發展方向,這是中央政府因應本澳民眾的願景做出的科學決策,是符合絕大多數澳門人利益的重大戰略調整,澳門民眾也迫切希望特區政府能全面落實中央政府的決策。因此,對於中央此等“利國利民利後世”的政策,特府理應不折不扣的執行並努力實現之,然而,剛剛過去了三年多,特府高官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認識由原來的“光說不做”,退化到現在的“彈性理解”——由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降到區域旅遊休閒中心;對於中央的規劃,澳門也只有“感謝”而無“支持”了,至於此處的“感謝”是否是“謝絕”的同義語,筆者不好揣測。譚司作為本澳特府的核心高官,尚有此等態度,可見政府內部彌漫的風氣究竟如何。筆者悲觀推斷,也許越明年,“世旅中心”就又改旗易幟、變回原形,重新回到“博彩中心”的老定位了,悲乎!

“發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月22日,特首出席中聯辦“兩會精神”傳達會。特首在發言中指出,他高度認同《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的理念,並表示,特區政府全心全意謀發展,為的就是要不斷改善澳門居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確保特區持續進步。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也是不變的真理。但是,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看,對於澳門而言,發展到今天的程度,除了發展本身,發展方向更是問題的關鍵。應該指出的是,“賭場”不是發展的方向,從近期北京頻頻的告誡之聲,可看出中央對澳門發展方向的擔憂。

澳門回歸後的十幾年來,依靠博彩井噴式發展實現的經濟的高速增長,在積聚巨額財富的同時,也越發令人不安,在有識之士看來,澳門的博彩業猶如一個肥皂泡,吹得越大,裂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趁著現在澳門仍處於“歷史上比較好的時期”,憑藉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圍和內部條件,澳門必須抓緊時間重新定位,重新調整發展方向,否則前景堪憂。本澳曾經幾經興衰,也曾創造奇跡,當新的更大的挑戰擺在面前的時候,如何再次聚集更加徹底的變革的魄力和動力、推動深層次的多元化經濟結構調整,將決定本澳的明天。

“守護路環!捍衛山林不止我一個” 路環是本澳的市肺,是居民的後花園,在葡治時代亦有清晰的定位,無論城市怎麼發展,路環也不會大興土木,2009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澳視察時,也對澳門能保留路環這一塊綠化區大加讚賞,並囑咐要好好保護路環的自然環境。然而,即便如此,也難保路環太平。近日,位於路環田畔街的迭石塘山西南部山體極可能被大幅開挖,引起社會對保育路環的關注,3月24日,約一百名市民參加“守護路環”行動。他們在田畔街地段背後、名為“森林廣場”的空地集會,期間,參加者多次拿著寫有“守護路環!捍衛山林不止我一個!”的標語,手拉手圍圈,默靜數分鐘,聆聽山林聲音。

近年來,儘管政府一再重申“注重發展與保育的平衡”,但是,民間的保育運動卻此起彼伏,從2006年保護“藍屋仔”,到2007年保護“松山燈塔”,直至2012年呼聲頗響的“保護鷺鳥林”,保留外港碼頭,美副將大馬路12幢別墅群,以及路環船人街棚屋等等,透過這些保育運動,我們看到了澳門巿民對文物保育、集體回憶、生存空間及社區發展等議題的關注日益提高,也反映出,民眾對政府以經濟為發展導向的質疑。正如有評論指出的那樣“以審視的眼光看,政府的發展策略以經濟為主導卻欠缺人文關懷、注重全域需要卻忽略個體訴求、著眼現在卻忽視過去和未來,這種跛足前行的尷尬,隨著時間和征程的延續愈發顯現,引起的論爭和衝突也逐漸成為社會焦點”。

筆者認為,無論是發展還是保育,都是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從這點上看,發展和保育的關係不是割捨和對立,而是兼顧和平衡,至於這個平衡點在哪裡,則需要全社會的共識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