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才能“飞跃”

2013-12-29重庆一考生

美文 2013年16期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取“法”于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从而让普通的大豆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无独有偶,众所周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欣赏王右军的《兰亭序》,如临习习清风,沁人心脾,东晋风流,宛在眼前。钦慕之情,从心中油然而生,多么想让自己的字也充溢那样的灵气与风情!柳公权曾说:“用笔在心。”仔细揣摩,书家用笔于内则为心,用笔于外则为法。心随其法,法现其心,于是就有了这流芳千古的《兰亭序》。

刚直忠义的颜鲁公半百之际适值安史之乱。面对破败的山河,心中别是一番苦滋味。兄弟果卿与侄子季明被史思明部所俘,一日之后,郭子仪李浅弼揭旗破敌,狱中之人获救,颜鲁公本满怀兄弟团圆、叔侄重聚的期望,却只看到兄弟的遗骸与侄子的头颅。抚今追昔,颜真卿哀思郁勃,血泪并迸,悲愤交加,写下了盖世杰作《祭侄文稿》。颜真卿为忠愤所激发,他的“法”是一腔刚直强韧的凛然正气。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如此的凄苦生涯,不仅没有消磨去苏轼的锐气,反而促成了他浪漫不羁、苍劲沉郁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的降临人世。苏轼通过科举入仕,任史官,神宗时党争,被贬为杭州通判,同年继因文字祸入狱,由于得到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的过问,被赦免死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动荡,但其性情旷达,襟怀开朗,超于尘表。如果说《兰亭序》重心,《祭侄文稿》重气,那么《黄州寒食帖》则重意。旷达之意,脱俗之意,便是苏轼之“法”。

李叔同是近代少见的全才式人物,而他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名重一时的人,竟抛妻别子,出家为僧。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弘一法师“忧时愤世,报国无门”,故而苦心向佛。他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一面欢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悯众生的苦恼”,李叔同将佛学境界与书法形象相结合,他的“法”便是随缘,随性。

书法家们写字各得其法:或为心。或为气,或为意,或为性。法便是心中所想,便是志向所在,便是性情所趋,尽情书写自己的生活与人生。

可见把大豆变成豆腐的“法”子,是多么的重要呀!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不都是人们提升点化到“法”最高境界,才得出现大豆到豆腐质的飞跃的局面,可见“法”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名师点评】
众所周知,古代文化是民族睿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拥有的感性材料多了,一俟积累成熟,加以自己的人生体验,总能悟出真意。本文正是考生在长期积累、多方感悟的基础上酝酿成篇的。文开篇从大豆到豆腐依“法”转变现象说开,再从中国古代书法文化中捞取出几枚灿烂夺目的贝壳——王右军以心为法,颜真卿以气为法,苏东坡以意为法,李叔同以性为法,阮元师以自然为“法”——并将之呈现于读者面前,文章已然熠熠生辉。本文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写文化散文,不仅要深深扎进古代文化之海,还要在阅读中汲取,要在审思中提升。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色。题目“依法”才能“飞跃”,文开篇从大豆到豆腐中悟出“法”入题,不啰嗦;内容行文紧扣“法”,并由此生发开去,看似散而实则聚;结尾再次紧扣材料,由“法”收束全文,意韵深远。这种结构,层次井然,环环相扣,从而使行文构成了和谐的整体。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4分+表达分24分+发展分9分﹦总分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