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譬”“无譬”一任文质兼美之选
2013-12-29张大文

张大文:199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被授予国家级“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为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已发表文学作品1000万字左右。
譬喻的用不用,用得好不好,应该完全由表达方式上的需要不需要来决定,达到文质兼美的目的。
在《尊贤》一则中,张生要田瞆明白的道理是功名权势只是得君行道的必要手段,而不是个人作威作福的工具;如果理想无法实现,尊严受到损伤,则宁可远离功名权势,以维护原则。因此,这里需要的是历朝历代的代表人物即五大夫的故事,用故事来询问田瞆,在得到田瞆同样的回答“唯然,知之”以后,再加以总结,要田瞆“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放纵。结果田瞆以“谨闻命”申谢,表示此去要听圣人之大道办事。文章也就从篇外逼出了“尊贤”这个题目所含蓄的主旨。主旨既然分明,效果既然产生,就无须譬喻前来帮忙了。
但是,事PS+J0V+Lqvo2Gn/PpTondw==情到了梁王这里,没有譬喻就难办了。梁王今天是存心不让惠子用譬喻来说话的,但是到头来却让惠子用譬喻说服了。这就要求我们读者研究出譬喻的力量来才能解决问题。原来,惠子先按照梁王的要求,不用譬喻,只介绍两人对话:一人问“弹之状何若”,一人答“弹之状如弹”。再问梁王明白其意否。梁王当然不明白,于是惠子便打开了设譬之路,用“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使梁王明白譬喻的作用在于“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不但无可非议,而且不可或缺。
当然,如果今天惠子要取张生而代之,向田瞆说出此去务必尊贤的道理,他也一定以事例论证来取得田瞆的首肯:事例多,田瞆的“唯然,知之”的反复多,效果一定好,用譬喻来反而弄巧成拙,自讨没趣。
所以,从“文质兼美”的要求来衡量,写文章有时需要“善譬”,有时却需要“无譬”,这是由譬喻固有的作用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