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叶
2013-12-29高干
开学第一天,我挤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看公告栏里的分班表,推搡中先找到朋友的名字。顺着她的名字往上看,是手写的“九班,叶军”几个字。
军训结束的前一天晚上,任课老师见面会。班主任说:“语文老师已等候多时,让我们欢迎语文老师。”掌声立时响起来。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短小精悍的男人走上讲台,一路笑着。大家还在鼓掌,我也附和着,心里满满当当都是失望。
怎么不是夏令营里的班主任呢。我遗憾地想。直到讲台上的老师介绍自己叫“叶军”,是九班的班主任时,才又提起了点兴趣。
简单介绍后,讲台上的老师问我们觉得初中的语文教材如何,大家答不咋样,于是他道:“那套教材是我的导师编的,大家都说不好,看来以后我要向他反映反映。”
可能是一开始就戴了有色眼镜看人,前面的一句关切询问被我揣度成是带有目的性的炫耀学历,心里忒不爽。接下来的话虽也幽默风趣,逗得大家连同自己也不时一乐,却还是越听越不爽——什么叫“高中语文的学习大多是为应试做准备的”?什么又叫“高中不负责培养作家,甚至连大学中文系也没这责任”?
现实又虚荣,这就是第一印象了。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令我始料未及。
第一堂课是《烛之武退秦师》。行楷的板书潇洒漂亮,总体把握具体分析信手拈来,值得玩味的细节深入剖析,生动幽默的情景再现,末了,还有对各家评述的解说分析。我从不晓得文言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初中三年的多少个午后,我极力睁大瞌睡的眼,一手撑着头,一手字迹潦草地记老师念的文言文翻译、重点词释义,同时还期冀着时间可以快点再快点。一直以为文言文是顶无聊的东西,如今才初步领略它的魅力,犯困是再也不能了,只恨一堂课的时间这样快。
学完《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他布置作业,让在读书笔记里谈谈对荆轲刺秦的看法,于是我便信手写了两页。三天后发作业,他在末尾给我批“好!太好!”两个惊叹号。我忙去翻周围同学的作业,结果不是“阅”,就是只有一个“好”。彼时我刚进入强手如云的重点中学重点班,军训时的那点狂妄全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怀疑和不安。加之总觉得被班主任误解成调皮捣蛋者,每天不得不表现得跟绵羊一样,以期她对我的看法有所改观。因此他这点不吝惜的肯定让我近乎感激。
那天的语文课,他似乎特意点了我的名发言。我害怕重蹈覆辙,也不能给他留下好印象, 于是很紧张,回答得断断续续。此后上语文课竟越来越紧张。在几次自己很不满意的发言后,我便不再在语文课上举手。
然而不发言的时候,我就可以做一个彻底的倾听者和欣赏者,而不是参与者。我有了更多时间去聆听、观察和思考。这使我得以了解更多别人的想法以及闻所未闻的新观点。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为了学习语文而去学习的。这是个叫做“叶军”的船长引航的神奇旅程。
我开始逐渐推翻“现实又虚荣”的第一印象。事实上他远非自己所说的那么现实。他并不是只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要对我们语文素养的积累以及成长有帮助,他总是不惜拿出大把课堂时间来倾听我们的声音,再耐心解惑讲解分析。而且我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虚荣的端倪,即便当初介绍导师是教材编者真的有炫耀学历的成分,但在学生面前展示更好的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接着迎来了升入高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不料第一场语文我便考砸了。一道八分的语言应用题没来得及写,作文也写得很烂。那天中午,我怎么都平静不下来去准备接下来的考试,自嘲地给叶老师发短信说考壮烈了,本没期许过回复,然而他却极快地回复说卷土重来未可知,接下来的考试加油,末尾还加上了我的名字。似乎是借老师吉言,接下来的考试很顺利。几天后出成绩,我的语文成绩挤进了班里前十,作文是班里最高分。他帮我分析卷子的失分情况,指着空题道,空着真是太不应该了,随便写写就可以得分,并无过多言语。看着空白处,我莫名有些失望。
然而他的语文课却从未让我失望过。他并不是故意活跃课堂气氛,却总能以个人魅力和幽默风趣的讲解调动我们听课的热情,引来阵阵笑声。他似乎非常享受课堂,真正地把三尺讲台当做了舞台。他站在上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情之丰富,活脱脱一个脱口秀时的周立波。也会有课前检查作业不如意的情况,他不高兴了,讲课便会绷着脸面无表情,而这“规矩”的讲课维持不了多久,也许是讲到了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闲愁,也许是讲到了朱自清《荷塘月色》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也许是讲到了晏子使楚的机警应变,他眼睛一抬,淡眉一扬,嘴角一咧,便又成了那个舞台上表情生动的叶老师。他眯起眼在朦胧中寻觅佳人的踪迹,他笑意狡黠地揣测朱大作家的心乱,他潇洒地抱拳道“大王”便俨然一个镇定机警的使者。他的投入让我明白他的灵魂早已在授课的过程中陶醉了,而且这种醉是会传染的。每每在众人皆醉中,下课铃便会不合时宜地响起来。他给我们讲过讽刺老师听不见下课铃的笑话,因此也极少占用课间。每次下课铃一响,他便在我的期待中把课本夹在腋下,慢悠悠地晃出了教室——似乎还醉着。
转眼到了2012年的尾巴。31号上午的语文课,大家在班长喊“起立”之后整齐响亮地祝老师元旦快乐。他很开心,说本准备责怪我们作业收不上来,这么一来也不好意思怪我们了。又总结我们2012年的“三怕”:一怕中招考不好,二怕高中不适应,三怕世界末日。然后他笑着说:“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
那时我看着笑得温暖的叶老师,心里暗暗做了一个决定。
学校计划高一下学期分科,我的理科在上高中之后渐渐不支,不得已只能选择文科。而叶老师是两个理科班的老师,也就是说,下学期便不能再酣畅淋漓地听他讲课了。此前我早早地就为他准备了元旦礼物,而且我想让这礼物变得尤为特别些。
那天中午寝室很乱,大家都兴奋地期待着下午的元旦庆祝会。我在一片嘈杂里趴在桌上给叶老师写明信片,并不只是客套的祝福,我想把一直以来所思考的、自己的困惑和不舍说给他听。
下午我到九班给他送礼物,他不在,我便央九班的朋友代转与他。放学以后,我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暮色里我问他有没有把礼物送到,他点点头。我又问他有何反应,朋友说,我就说这是你送给他的,他什么也没说就接过去了,也没有什么表情啊。我笑笑说,我突然后悔了。朋友问,后悔什么?
后悔什么呢?本不该如此轻易就暴露全部的自己,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他会否懂得。
休息一天后元旦的晚上正式上课。我正跟一道理科题死磕,坐在门口的同学跑过来说叶老师找我。脑袋“嗡”一下,心想果然出事了,是觉得我脑袋有病要来教育我么。
忐忑地跑出去,忐忑地站到他面前,却没有猜测中无奈的“你最近在想些什么啊”的开场白。后来我想,倘若事实真的如此,于我而言不过是多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人。
他递过来两本书道:还一本送一本。我一愣,不敢伸手去接。他又往前递了递。我惶恐地接过来,惶恐地说谢谢老师。黑暗里他笑得极淡。
那晚放学,我紧紧攥着书包在暗夜里奔跑,书包里面躺着老师送我的书和关于明信片的回信。庆祝新一年的烟花在头顶次第绽放。2013年真的就这么到来了。
后来我才知道,叶老师是不喜将情绪表于形的人,我的礼物他其实很喜欢。
最后一节语文课,值日生忘记了擦黑板,我赶紧跑上去。叶老师有些感伤地说了些分别的话,然后说谢谢有些同学的默默支持。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就站在他身后。
不曾料到,学校突然决定分科的事情缓一缓。老天对我真是尤为厚爱些。
新的一学期里,我开始逼迫自己在语文课上发言,只因大家发言极不踊跃。但我依然紧张,说着说着便没了底气,他每次听完都略一点头,没有鼓励也鲜有指正。我有些丧气,可还是不得不在众人沉默时举高了手,期待他生气之前可以看到。
那天学习苏轼的《定风波》,班里竟无一人愿意站起来朗诵。我听着他一声声地问着“有没有人?”越来越紧张,却终因大家的沉默咬咬牙站了起来。他当时正低着头道,如果有人愿意朗诵一下,我也可以给你们朗诵朗诵。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已经有人站起来了啊。他抬起头。
开头还好,后来声音就有些稳不住了。朗诵完毕我赶紧坐了下来,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叶老师随即允诺朗诵起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林夕最喜欢的一句词,我想从此我对林夕的喜欢又多了一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字被误读成了三声,感情却恰到好处。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后悔刚才站出来了吧?此刻的声音该如何铭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么快就结束了?
那一瞬间我看着投入朗诵的叶老师,突然就想,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他在课堂上所讲的“宾语前置句”、“其”字的用法、“隔”与“不隔”的区别我全都遗忘,只记得他感慨FrdTvYFnOka/lQhycCjYh6EZhXRk5OnZ24yHLLfWnmA=人情冷暖,只记得他微笑着分享青春经历,只记得他语重心长地教诲为人处世之道,只记得他调侃标准答案时,一句又一句痛快的“这不胡扯么?”只记得他把《定风波》的“蓑”字读成了三声,只记得此刻的满足、脸上的温度和“幸亏我站起来了”的庆幸。
然而时光从不肯为谁停留,很快就到了期末。离开学校的前一天晚上,我失眠了很久,反复衡量后还是给叶老师发去短信,因为白天考试的失常发挥,说的都是些很极端的话,发完短信就关了机,次日考完才看到老师的回复。
老师说,毕竟太阳照常升起,何必如此,晚安。
关闭短信望向车窗外,离校的汽车在校园里蠕动着,成达路两旁高大的香樟树把汽车笼罩在一片绿荫中,但仍有阳光从叶与叶之间的罅隙投射下来。想起去年夏天,挤在人群里看分班表,来不及去猜想拥有“叶军”这样好听名字的是怎样的人。想起很多个失眠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把一些写着“郁闷”“烦”的短信发给叶老师,他却从不追问我原因,只告诉我又是新的一天。想起那个修改参赛文的夜晚,打电话给叶老师说了很多”我不会改我写得不好”之类的自我否定的话,他都一一宽慰鼓励和指点。想起之前语文默写全班倒数第一,暗自等待着他的批评,却等来了翻开作业本看到《高中古诗词默写》小本时的惊讶和温暖。想起真正到了最后一节语文课的时候,他笑了很多次,我却乐观地对同桌说学校还要补课呢,应该还有几节语文课,届时我要来个惊艳的发言。
这个夏天过去,未来就再不能听到叶老师精彩的讲课了。每每思及,无限惋惜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受叶老师影响,我也习惯把最深的感情埋藏在心里。文末谨以张国荣的一段歌词来寄托所思所想:
风再起时,默默地这心不再计较与奔驰,
我纵要依依带泪归去也愿意,
珍贵岁月里,寻觅我心中的诗。
风再起时,寂静夜深中想到你对我支持,
再听见吹呼里在泣诉我谢意
虽已告别了,仍是有一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