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美文写作第三季:借景抒情型
2013-12-29
【类型概览】
借景抒情散文在散文作品中很常见,但是,在考场作文中却比较少见。为什么呢?主要是教师平时指导的少。因此,学会写这种抒情散文,在考场上非常容易脱颖而出。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所写之“景”可以是风景,也可是场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是人工之景。但从考试的角度看,更多是寻常之景致,更多是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借景抒情散文也有多种样式,这里着重讨论“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这种类型散文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风景,不必非是名山大川。
(2)呈现场景。仅有纯粹的风景是不行的,风景之中,必须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否则无法生情。由风景而场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景呈现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3)展开联想。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场景联想到此处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寄予“我”的浓郁感情。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过去之景,由这“虚实”二景触发情感的抒发。
(4)回归风景。散文之抒情追求一定的含蓄,以景作结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掩映多姿,所以,文章最后要回归开头的风景。
当然,其中(2)(3)也可对调,甚至在(1)(2)之间再增添一个(3)的“联想(想象)”部分,这样文章更丰富。
本类型散文成功运用的关键在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风景”与“场景”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风景”开头,以“风景”收尾,首尾的“风景”是一致的,但描写不要重复。开头的“风景”为了引出场景,因此要简约,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接下来的“场景”是开头“风景”中之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是“现在”,为了和下文“过去”的场景相对。
(2)处理好“实”场景与“虚”场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重点是“场景”,“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双场景”,就是先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再是一个过去的场景,两个场景相互对照,从而催生浓烈感情。因此,处理好今之“实”场景和昔之“虚”场景成为写作关键。“虚实”二场景有什么关系?二者是“荣”与“枯”的关系:或者“今荣昔枯”,或者“今枯昔荣”。前者主题积极昂扬,但浓度难上来;后者主题幽怨,分寸难把握。一般情况下,多选后者,调整之法在抒情议论部分“转”——看到现在的优势或未来的希望。
(3)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对所写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为中心选材,②写“景”为抒情蓄势,在“景”的“势”“蓄”满后喷发。从结构比重上说,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风景”与“场景”,中间三分之一是由实到虚的两个“场景”,后三分之一是虚的“场景”和“抒情”。
【美文示范】
离我太远了,皮兰
冯骥才
(1)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2)这个只有四千多人mfRIs+HmYz52JT31MTp3k0FzinYqvFxs9ZlzJey/h7k=的小小的中世纪的古城,密集着层层叠叠两三层的小楼,全是雪白的墙和砖红色的尖顶。如果艳阳高照,白墙更白;一场雨后,红顶瓦变为深红——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这时,偶尔飞来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落在屋顶或烟突上。如此的景象,叫谁看了不醉?
(3)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涛。
(4)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在皮兰海边散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场上。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着瞌睡。
(5)广场立着一块石头旗桩,上边刻着的年号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国时代的遗物吧。在威尼斯统治的漫长的五百年里,它骨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气息与气质。尤其是对历史的态度。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一棵与一根石柱死死缠成一体的古藤,东一块西一块有刻痕的建筑残石,多半已经锈烂在土里的铁锚……没人去动它们。让它们以历史的原状存在。城中还有些中世纪的残垣断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用不着标明“文保单位”,也被人们当做“沉默的老者”备受尊崇地活在人间。比如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早已荒芜,仅存中庭,只有一些残损的雕像或兽头放在廊子上,其他空空如也;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却任由野草丛生,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这不是意大利人擅长做的事吗?
(6)无形的音乐是一种灵魂。古典音乐是历史的灵魂,皮兰人用它来轻轻唤醒历史。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雕像放在广场的中心。
(7)真正的雕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不是城市广告。没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历史是不需要加工的。
(8)最深厚的皮兰在城中往复迴绕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今天的皮兰没有为了“扩大旅游经济”而去放大街道尺度。老墙老屋老门老窗一切依旧,房中的生活设施却正在“现代化”。他们依旧在窗口伸出杆子晾晒衣服,依旧在窗框上挂满花盆,让五颜六色的花朵镶在阳光射入室内的地方;然而,钻进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门,里边艺术家工作室的照明、通讯与生活设施却十分现代。这些艺术品店很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多是艺术家富于个性的创造。他们尊重历史,却又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一个劲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拼命挤奶。
(9)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活着的。只可惜它离我太远了,皮兰,就像缤纷的让人心醉的梦一样。
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第(1)至(3)小节在提出“皮兰”这个地名之后,就进入小镇风景描写:雪白的墙艳阳高照更白,砖红色的尖顶雨后更红,衬以湛蓝的大海、透黑的乌鸦,美不胜收。
(2)呈现场景。第(4)小节呈现场景。主要描写的是城中心的广场上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
(3)展开联想。第(5)至(8)小节展开联想。联想的方式是由眼前之景分别联想过去与未来,对方与我们。作者选取的眼前之景主要是雕塑、音乐和民居。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联想、对比中穿插议论,发表忧思。
(4)回归风景。第(9)小节既是对第三部分的总结,又是对第一部分的回扣。第一节表达了皮兰遥远,第二节表达了皮兰梦境般的美丽,在最后一节都得到了回应。
【考场实战】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1)三模考好了,难得一个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门前的街心广场。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一片欢乐海洋。射灯将花草树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绿油油一片。
(2)可,总觉得少些什么。
(3)或许是考前的心理烦躁吧,我安慰自己说。
(4)瞥见广场西北角有一条通向深处的小巷,我朝里走去。
(5)脚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脚。借着朦胧的月光,我看到脚下那一块块长方形的石块,泛着幽幽的光。或许,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条石板街吧。
(6)怀着虔诚的心,我放慢脚步,生怕踩疼了这条古巷。
(7)淡淡的月光倾泻下来,氤氲出一派祥和。寂寥无声,且听虫鸣。两边低矮的平房就那样安静地立着,墙砖之间已滋生了绵软潮湿的青苔。我看见岁月在墙上一点点剥落、侵蚀。木制的大门深锁着,锁住了那青葱的时代,锁住了老一辈曾经激扬的梦。晚风拂面,门环轻叩,却迟迟不见应门人。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没有尘世的无边喧嚣和物欲横流。虽然没有绿色射灯的照耀,但它依然显得郁郁苍苍。或许,这就是最本真的绿色吧?
(8)我的心濡润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点。
(9)继续往前走,无意间看见一户人家的大门半开半掩着,几个老人坐在院子里谈话。借着堂屋里灯发出的微弱的光,我看见了那似曾相识的板凳,高高的门槛儿,矮小的竹椅。
(10)绿色的生活,绿色的气息,那么真切地扑面而来,心儿也趋于祥和。
(11)我享受着这片绿色空间带来的心灵抚慰,又那样的心痛:斑驳的墙上,那一个个醒目的“拆”字,让人惊心!
(12)我无法想象外面热闹的城市上空漂浮着多少浮躁不安的灵魂,他们像一个个野游的孩子,不知何去何从。习惯了霓虹灯的炫目,热衷于名利的追逐,有谁愿意留住这一块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绿地呢?又有谁意识到“人工绿化工程”正吞噬着我们的绿色生活和绿色心灵?
(13)我渴望那融融的人文历史气息,期望那些不安的心灵能得到绿色的慰藉……
(14)绿色生活,能否让下一个和我一样寻求自然之诗的孩子,收获一份安宁?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考场佳作。全文四个要素处理得非常好,四者之间的关系也作了精巧的设计。
(1)描摹风景。第(1)节描摹夜晚街心广场的夜景,起到以乐衬哀的效果。
(2)呈现场景。第(2)至(11)节呈现场景。第(2)至(4)节是一个过渡,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第(5)至(6)节进入场景,第(7)至(9)节详细描摹古巷生活场景。第(10)至(11)节是情绪的逆转,对应第(2)节失落的情绪。
(3)展开联想。第(12)节展开联想,指出情绪失落的深层原因,表达对当前城市改造的忧心。
(4)回归风景。最后两段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对清纯风景的呼唤,艺术地回归心中追求的风景。
【模拟抢滩】
“肥胖”是许多人都不喜欢的词。但是这大多是对于个人身体而言。至于其他方面,无论是身边的景物的形状,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组织机构,人们的喜好、意见就大不一致了。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肥储菁
(1)道两旁,树荫浓密,在炎热的柏油山道上,会感受到两旁阴冷的山风。停下来休息时,坐在石墩上,深绿色的亚热带阔叶,互相抵着彼此的树干,在颇陡的山间植根生长。从地面蒸腾而上的热气,从它们体干间穿过。
(2)“妈妈,那个佛好肥哦。”我听到身后有一女娃铃铛一样的声音。
(3)青山之上,神圣的俯视人间的大佛,重而福气的佛手,五指朝天承运,五指垂地降福。佛袍宽大,定格在某一瞬间,成为一种象征。木鱼声伴着钟声,寺内的诵经声大化在香烛燃起的青烟里,冥白的烟幕从窗棂里转过木栏逸出,最后从我鼻翼边飘过,几缕幽香。
(4)转身看看那小女孩,依着妈妈,怯怯地笑着。我怀着一种对孩子无知的宽容,当这是消遣,继续在石墩上歇息。
(5)禁不住想起小女孩听似不敬的无忌之语。
(6)佛肥而宥人,才能被尊为佛,成为信仰。这恐怕就是人们需要佛并为他燃香诵经,秉烛天明的原因吧。盘曲的山路像是一种考验,前来拜佛的香客总是虔诚地一遍又一遍体验到它成为一种福祉。
(7)我仍旧蹲坐原地,向下看是一路已覆盖我足迹渐窄的山道,抬头看是与佛像金身相接,在我眼中却愈加开阔的路。向下是蜿蜒曲折忘却来时的苦,向上是几步之遥却让我止步;向下是络绎不绝的信者加速前行;向上是左右佛脚间不愿离去的祷告者;向下是来路,向上是去路。青天下,几百层的台阶气象万千,有老太穿着布衣,扫着地,刷刷声传来,那身影如同稻草。可是即便如此,走近攀谈,她仍是个心宽体胖的老太,眉宇间有出家人的安宁。
(8)该怎样解释这一路来的奇妙际遇呢?被小女孩一语点破的事,不断被我遇见,真正的释怀大概就是这样。
(9)佛之肥,肥在宽容,肥在宽宥。有佛心之人也如此吧。
(10)我半眯着眼,那青烟从神龛旁袅袅升起,绕过肥大的金身飘进云层里。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模板的佳作。(1)描摹风景。文章第(1)小节描摹寺庙周边山间风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呈现场景。第(2)至(4)小节由小女孩的一句话引出,呈现寺庙生活的场景。(3)展开联想。第(5)至(9)小节由风景场景展开联想,抒发作者的情思。(4)回归风景。最后一小节描写,回扣开头的风景,余韵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