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穿越技术研究及实现
2013-12-29高凯赵登攀
摘要:该文根据NAT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及其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AT设备对P2P通信的影响,最后实现利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基于UDP穿越技术的P2P聊天软件系统。
关键词:NAT穿越;P2P网络;UDP封装打洞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04-02
在目前IPV4的网络环境中,由于IP地址的缺乏,NAT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NAT技术可以节省IPV4 地址资源,缓解IP 地址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能起到类似防火墙的保护内网的作用。但是NAT术的使用会使处于不同内网的主机之间的通讯带来了障碍,主要体现在NAT对P2P网络的影响,限制了P2P网络的应用。本文根据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及其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AT设备对P2P(Peer-to-Peer)通信的影响,最后实现利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基于UDP穿越技术的P2P聊天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Server和Client两个客户端,通过模拟现实中的网络,使Server端和Client端处于不同网段中,处于不同私网中的主机通过Server的连接,完成NAT穿越,Client可以进行即时对等通信。
1 NAT概述
NAT的英文全称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翻译为:网络地址转换或者网络地址翻译。NAT是在IPv4地址短缺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技术,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重用IP地址。Windows操作系统中用于多台主机共享上网的“Internet连接共享”使用的就是NAT技术;很多即时信息系统如ICQ、MSN、以及QQ等是最流行的P2P 应用,其他还有P2P 文件共享程序都用到了NAT穿越技术。NAT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将局域网上的主机地址映射为Internet上的P地址,从而实现了网络地址的复用。NAT技术可以隐藏了内部网络地址信息,保护内部网络;同时也可以暂时解决IPv4 地址分配的限制,从而合理地安排网络中公有IP 地址和私有IP 地址的使用,使NAT 在防火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基于NAT穿越的实现
2.1 系统结构图
在系统中主要实现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处于公网中,IP地址使用全局IP地址,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为客户端服务;客户端处于私有网络中,IP地址使用私有IP地址;如图1系统结构图所示。
当服务器客户端开启后,用户A和B客户端可以进行连接服务器,连接成功后服务器S记录下客户(例如A、B等)多个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用户客户端上记录下连接服务器S的每个私有网络用户IP地址和端口号;用户客户端可以选择其中任意用户进行即时通信交流。
系统结构图体现了最常见的NAT穿越环境,一般的还有主机在相同NAT后面以及主机由多个NAT分开这两种情况下各主机的对等通信、即时通信交流。
2.2 系统运行环境
1)根据系统结构图可以得知,系统的运行环境分三部分,需要用2个连到公网上的局域网,1台具有公网地址的电脑,如果不是这样的环境,程序执行可能会不正常。
2)准备好环境(例如有两个连接到公网上的局域网)之后做以下就绪工作:
(1)在广域网的电脑上执行服务器端的“WindowsApplication1.exe”程序,假设这台电脑的公网IP地址是:“200.200.1.100”。
(2)在局域网A中的一台电脑上执行客户端“WindowsApplication2.exe”程序,假设这台电脑的私有网络IP地址是:“192.168.1.2”。
(3)在局域网B中的一台电脑上执行客户端“WindowsApplication2.exe”程序,假设这台电脑的私有网络IP地址是:“192.168.2.2”。
程序执行成功后的界面:连接成功后服务器S记录下客户(例如A、B等)多个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用户客户端上记录下连接服务器S的每个私有网络用户IP地址和端口号;此时表示穿越NAT的UDP连接已经建立起来,即时的通信交流就可以开始。
2.3 实现穿越过程
系统在VS2010环境下利用C#语言实现UDP打洞技术穿越NAT,以达到在不同NAT后面以及主机由多个NAT分开三种情况下各主机的对等通信、即时通信交流;系统设计中主要实现了UDP打洞技术的NAT穿越,并且实现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界面。
当服务器开启后,客户端就可以连接服务器,连接成功后CA与CB都可以与Server S通信。此时CA还不能使用该公网地址直接和CB通信,因为此时NAT B会将CA主动发来的信息丢弃;通过UDP打洞技术可以利用服务器作为客户端的中介,进行会话的初次连接,实现双方客户端都有会话记录,此时可以关闭服务器,进行私有网络中主机的对等通信,实现了NAT穿越。
(1)现在将在NAT B上打一个方向为到CA的外部网地址的洞,那么CA发送到CB的公网的信息,CB就能收到了。
(2)中介Server S向CB发送打洞指令。
(3)CB向CA的公网地址发送一个UDP报文,虽然此数据包会被NAT A丢弃,但是NAT B建立了与NAT A的会话记录,不会丢弃CA的数据包。
(4)UDP打洞完成,CA可以发送连接包给CB。
3 结束语
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NAT 的相关技术,对NAT做了详细的分析;对目前的网络而言,NAT是为了节省IP地址而设计的,但同时它也隐藏了内网机器的地址,这也就起到了安全的作用,对外不可见,不透明的内部网络也与互联网的“公平”应用。其次分析基于NAT对P2P网络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解决了P2P系统中的关键难题——穿越问题,达到了预期穿越效果,并对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最终利用C#语言实现了该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Server和Client两个客户端,并通过UDP打洞技术实现了NAT穿越,解决了内部网主机对外部网络的不可见、NAT阻止外部网主机主动访问内部网主机、内部网主机不能作为服务器向外部网提供服务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河,王树明. P2P网络中使用UDP穿越NAT的方法研究[J].信息科学,2003.
[2] 张静颐,赵雪岩.基于NAT 穿透P2P 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7):96-99.
[3] 杨天路,刘宇宏,张文. P2P网络技术原理与系统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 马利然,卢燕飞.网络地址翻译及其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6(1):40-43.
[5] M. Holdrege and P. Srisuresh. Protocol Complications with the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J].RFC,2001,3027.
[6] D.Senie.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Friendly Application Design Guidelines[J].RFC ,2002,3235
[7] Kohl J and C. Neuman. The Kerberos Network Authentication Service (V5) [J]. RFC,1993,1510,
[8] IETF RFC 3022. Traditional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Traditional NA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