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石成金

2013-12-29夜雨

民间文学 2013年10期

关于“点石成金”这个成语,一般人比较熟悉的是清人方飞鸿著的《广谈助》中记载的一则笑话:说有一个人特别穷,却崇信道教,供奉着神仙吕洞宾。吕洞宾被他的虔诚打动,就从天上来到他家里,伸出一根手指,指着院中一块大石头。片刻间,石头便化成了一大块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问他:“你想要吗?它是你的了。”这人说:“我不想要。”吕洞宾心里这个高兴,这人不贪钱啊,我要收他为徒!想不到这人接着说:“要了你的金子,迟早有花完的时候,你不如把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给我,那我的金子就花不完了。”吕洞宾听罢长叹一声,原来这人不是不贪,是贪大钱啊。

这个故事讲的是为人不可太贪,不然就会两手空空。曾有人把这个故事翻译成英文,传到国外,前面的情节没什么变化,但结尾却变成了“吕洞宾一见大喜,说此人谦虚好学,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真把点石成金的法术教给他了。于是,这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说来是比较搞笑,这就叫思考角度不同,咱就别跟译者较真了。其实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在晋朝的许逊身上。传说许逊从小就游历四方,拜在高人门下,学到了一身神通广大的本领,但他从来不显露,在老家江西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劝大家要多做好事。

却说西晋太康年间,晋武帝司马炎当政,四川旌阳闹起了水灾,洪水冲坏堤坝四处肆虐,把人畜庄稼冲走了不少。可是刺史司马承不但不主动救灾,反而把上面拨下来的救灾款中饱私囊,老百姓是苦不堪言。有人要问了,难道皇上司马炎就不知道吗?其实他是一清二楚,可这个司马承跟他沾点亲,就装起了糊涂。他一装糊涂不要紧,结果旌阳县令看不下去了,带人修堤坝吧,上面不给拨钱,没法干;不修吧,老百姓戳脊梁骨啊。得,干脆挂印而去。

旌阳县令一走,这个位子就空出了。司马承只好另派人下去,可手下的这批官油子们都知道这个差事不好干,都不乐意去。正为难呢,这时下人禀报:“大人,有个自称叫许逊的人特来求见!”

许逊不是在江西吗?怎么跑四川来了?内里有个缘故。却说这一天,许逊跟一伙街坊邻居唠嗑,忽然说:“四川旌阳闹水灾,只有我去才能治理。明天我要去那里当县令,现在就跟各位辞行了。”

众街坊一听都当他开玩笑,县令可是七品官啊,哪是你想当就当的。在那个朝代,科举制度还没有推行,当官讲的是举荐,就是某个大人物把你推荐到皇上跟前,说一大堆好话,皇上一高兴就封你官了。可许逊只是一介布衣,根本没有那种当大官的亲戚朋友,怎么能当上旌阳县令呢?

许逊听完微微一笑,说:“我有个朋友,虽然不是大官,不过说话也很管用。”说完从身后拿出一个布袋来,打开让众人看。大家往里一瞧,黄澄澄一堆黄金啊。这下他们更纳闷了,许逊不是有钱人啊,这么多黄金哪来的?

要说许逊的这个“朋友”说话还真管用。司马承收了黄金,立马禀报司马炎,很快得到了批准,许逊就这样上任了。他上任头一件事就是治水。他发现这里的水灾闹得有点奇怪,县里的这条河夏天下雨的时候洪水滔天也算正常,可到了春秋枯水期,也不知道哪来的水,照样冲垮堤坝。

勘察一番后,他要师爷带人在附近的山上挖了一口井,井里竖一根大铁柱,铁柱上缠上一根铁链子,井口还要预备一块磨盘大石。师爷心里这个纳闷,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治水的。不过看看许逊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也没敢多问,就带人预备去了。

等一切就绪,许逊就说了:“吩咐全县人家,日落时分全部关门闭户,无论听到什么响动都不要出去,直到第二天太阳出山。”师爷听着更糊涂了,不过还是按照指令传达了下去。

当天晚上,风雨大作,怪雷一个连一个地响,内里还夹杂着奇怪的叫声,牛吼不像牛吼,虎啸不像虎啸。师爷紧闭房门,吓得直哆嗦,心说许大人您就是不吩咐,谁也不敢出去啊。

好不容易天亮了,师爷出门一看,雨早就停了,晴空万里一片祥和。令人奇怪的是,下了这么大的雨,河里水位反而降了!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啊。这时候县令许逊走过来,他浑身湿淋淋的,手里还提着一把宝剑,对师爷说:“这水患是因为有一条水蟒作祟,我已经把它锁在了山里的井中。你带上笔墨快跟我来。”

师爷连忙拿了笔墨,跟着许逊上了山。这时那口井已然被磨盘石盖住,只是周围还有点缝隙。许逊要过笔墨开始在石头上画符,师爷悄悄透过缝隙往里看,只见井里黑乎乎盘着一团东西,好像是一条蟒。忽然,他不禁一愣,这东西头上怎么有角呢?这时许逊已画完了符,吩咐师爷用土把磨盘石掩埋,然后刻碑一道,告诫后来人这里不得动土云云。就这样,水患就算彻底平了。旌阳县的老百姓正在欢庆呢,又一桩祸事来临了。这一回不是天灾,是人祸,司马承来催收田赋了。按理说,旌阳县闹这么重的水灾,老百姓那是颗粒无收啊,赈灾还来不及,怎么能再收赋税呢?事情坏就坏在司马承身上,这家伙向司马炎打了报告,说旌阳受灾云云,应该免赋。司马炎还真批准了,但这家伙不向下传达,田赋照收,不用说又想把这笔钱揣进自己的腰包了。

老百姓这个愁就不用说了,天灾可救,人祸难逃啊,纷纷来到县衙前跟许逊诉苦。许逊非常淡定,对大家说:“你们算算该交多少黄金,只要交同等重量的石头就行了。司马承大人一向清正,许某决定以石代金,去刺史府当面跟他讲讲咱们的受灾情况,他定会应允的。”

大家一听欢呼雀跃,都把石头交了上来。师爷一边把石头收进箱子一边替许逊捏把冷汗,司马承清正?他要是清正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还说什么以石代金,司马承一怒之下,只怕许大人您脑袋都要搬家啊。

石头收齐,许逊亲自在装石头的箱子上贴了封条,然后和师爷一道,前往司马承的刺史府。箱子摆上来,司马承挺高兴,他让师爷打开箱子当面验看。师爷边开箱子边哆嗦,心说这里面可都是石头啊。万没想到,箱子盖一揭,黄澄澄光芒照满堂,里面竟然是十足成色的金元宝!

再往后师爷就跟做梦一样,交完了田赋,办好了手续,晕晕乎乎地回了旌阳县衙。等他清醒过来,就见许逊正笑呵呵地看着他:“师爷,想必你也看出来了,我用了点石成金之术,关在山中井里的也不是蟒,而是蛟龙。有句话叫真人不露相,既然我露了形迹,也只有离开了。”

师爷忙说:“可是您要体谅一下旌阳县的数十万百姓啊,他们的生活刚刚有了点盼头,您这一走他们往后还得受司马承的气。”许逊笑笑:“司马承的好日子就快过到头了。至于旌阳县,这个县令你来当吧。”说毕飘然而去。

过了不久,在司马炎举办大寿的时候,司马承把许逊两次给他的黄金打造了一条金龙送给了司马炎,因为司马炎是属龙的嘛。不料司马炎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放着的居然是石龙,还一碰就碎了。这是赤裸裸的诅咒啊!于是一刀砍了司马承。继任的四川刺史比较清明,果然任命师爷作了县令。

这就是成语“点石成金”的来历了,原意就是神仙的一种法术,不过现在引申为对某人或某事给出关键指点,从而使其脱胎换骨,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