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成因及举措
2013-12-29刘星华
摘 要:通过对地方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诠释,大胆的提出了“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实践活动”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成因,进一步探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信息服务 社会化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47-02
地方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是指图书馆根据自身的性质、能力和资源,在做好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兼顾资源共享,尽可能将所有信息资源向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开放,主动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需求的过程,是相对于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而言的一种延伸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随着高等教育“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展与变化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服务职能。[1]
信息服务是指信息机构对信息进行搜集、存储、加工和提供,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2]基于这样的认识,信息服务者在对用户及信息需求进行研究后,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评价、选择和组织,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它是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中的一部分,属于信息资源的深加工服务。
社会化是个人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3]高校图书馆也是一个“社会成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保存文化、整理文化、传播文化的文化教育机构,其信息服务职能的社会化是必然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就是通过图书馆馆员运用知识层面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挖掘,以满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需求的一种知识服务过程。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实践活动三个因素,[3]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同样具有以下成因。
1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成因
1.1 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自然基础”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市、自治区,主要靠地方财政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4]。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社会服务职能。地方高校与其它高校相比,办学历史短,办学实力薄弱,得不到省和国家办学经费的资助,只有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通过自身的作用和贡献来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 求得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图书馆是其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方针决定了其办馆方向,必须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就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只有依托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图书馆才能有新的发展。
1.2 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社会基础”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一,知识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的更新,“终生教育”事业的兴起,人们渴望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大学图书馆自然而然的成为面向全民的学习场地,这是时代赋予其拓展社会教育职能的好时机。第二,随着政务公开制度的推进,新闻舆论的监督和网络言论的活跃,政府决策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如:广州大学图书馆自建的“媒体眼中的广州”新闻资料全文数据库,就是全国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典范,得到了图书馆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赏。[5]第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科技的迅猛发达,推进了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协作关系。一方面高校的研究成果如不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就会落后甚至淘汰,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及市场份额的占有,纷纷寻求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这就促进了图书馆与社会各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程。这些“社会基础”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外部条件,是促使社会化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1.3 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3]图书馆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取“营养”,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3.1 改善馆藏结构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服务的,其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是针对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来匹配的,因而也能满足当地社会活动的需要。图书馆每年巨资购进的国外文献、科技文献,特别是书刊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只能供校内师生使用,馆藏资源利用率不高,馆藏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如敞开图书馆大门,开展社会信息服务工作,将能获取更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得到更多更广的反馈信息,这样图书馆能针对性地及时地调整馆藏资源的采购计划,达到既能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又能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渴求的愿望,还能使图书馆良性发展壮大。
1.3.2 解决馆藏资源不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数量急剧增长,任何一家图书馆都做不到收集齐全某一学科文献资料,也不可能完全满足用户纷繁众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受资金困扰是人尽皆知的事,其馆藏纸质图书老化现象严重,数字资源微乎其微,它以自己之力根本无法满足当今时代读者的需求。如今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资源共享时代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主题,但不“走出去”,又如何“请进来”呢?因此,图书馆必须主动出击扩大影响,利用为地方提供信息服务的契机,主动与当地公共图书馆、企业资料室等信息服务机构联谊合作,争取中央部委属高校的支持,建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关系,实现跨时空、跨地域地享用信息资源。
1.3.3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为社会开展信息服务属新兴课题,面临许多新挑战。与校内信息服务工作相比,服务对象层次多且面广,读者问题难易程度不同,需要使用多种服务技术、服务方式等。图书馆正好利用这种压力、动力,促使馆员们不断学习,加速自身改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图书馆团队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1.3.4 强化图书馆职能,避免边缘化
网络的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削弱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分流了图书馆的读者群,纸质书刊的借阅及馆内柜台咨询等服务方式也日趋减少,特别是微软“Live Search Books”线上图书馆的开通、“开放内容联盟”(OCA)项目的诞生等,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均在削弱图书馆的作用,由图书馆统揽信息服务的局面被打破。在这种趋势下,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扩大服务范围,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为地方建设提供信息服务,让社会了解它、接受它,提高它在地方的声望和地位。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远离文化边缘,提高社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 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举措
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在满足校内师生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根据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条件量力而行逐步展开的,这一社会服务职能只能是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在功能上取代公共图书馆。据此,笔者认为图书馆开展社会信息服务工作可从以下方面来操作。
2.1 确定读者群体
为社会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是图书馆开展社会信息服务工作最可行、最基础的方法。读者群体的确定要利于管理,借阅证的发放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如:政府机关的领导者及管理者、科研技术人员、社区内大中专学生、本校毕业生等为个人读者;教育系统的管理部门及其学校、高校周边的企事业单位、校企联合企业等可办理团体借阅证。
2.2 合理利用馆藏信息资源
2.2.1 馆藏纸质资源的利用
利用纸质资源时要避免与校内师生的需求发生冲突。图书馆应针对不同读者选用不同资源,如:对学术研究者提供校内读者较少使用的专业性强的书刊;对普通读者提供利用率较低的书刊;避开师生利用高峰,寒暑假提供外借图书资料服务,开学及时收回;提供馆内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览和复印等服务。
2.2.2 馆藏数字资源的利用
馆藏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时效性强、使用方便、检索途径多、反复利用、不受用户人数、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点,在信息服务社会化中显得格外重要。要充分利用好电子资源,最大化的发挥其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在遵守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利用用户名(或IP地址)的控制,开放网络数据库,如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同方知网数据库、中国数字图书馆等,为他们提供数字电子资源的阅览、下载服务。
2.3 选用适宜的服务模式
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资源丰富繁杂,“获取率”是衡量现代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提高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率”,组织信息、制定服务方案和检索策略,为用户解决问题是图书馆终极目标。为了终极目标要选用适宜的服务模式:一是深层次的专业信息服务,如代检服务、定题跟踪服务、课题查新服务等,将服务结果形成专题性的文摘、索引、述评、学科动态等二三次文献产品传递给用户;二是图书馆使用web2.0技术建一个教育性的虚拟学习社区,为校内外各类信息用户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生态式学习环境。图书馆一般除有电话咨询、表单咨询外,还在其主页中设置了在线即时通讯工具(留言板BBS)、网络论坛、ICQ、博客及读者信息咨询QQ群等多位一体的咨询方式,建立了图书馆与用户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在线咨询、交流、服务的数字平台;三是与地方组织联合举办各种教育培训班、专题讲座、座谈会等。
2.4 信息资源体系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要拓展办馆思路,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不能闭关自守,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选择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明智之道。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一是地区性跨系统的将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大型企业图书馆(室)及研究所联合起来,构建优势互补的信息资源共享体,为社会各界开展信息资源服务;二是因地制宜与企业特别是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联姻实行联合办馆,单位赞助少许资金,图书馆注重收藏对应的技术文献和专业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供其使用。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图书馆的模式,实现图书馆与地方“双赢”;三是建立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形成合力,达成馆际协作关系,同时与部属高校、省级高校联系,建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关系,发挥高校馆藏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3 结语
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其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转变观念,积极开发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的文献信息,在为当地“服务”中求生存,在与当地“结合”中求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静,庞恩旭.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51-54.
[2]邱东江.新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707.
[3]互动百科.社会化[EB/OL].http://www.baike.com/wiki/%E7%A4%BE%E4%BC%9A%E5%8C%96.
[4]百科名片.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355.htm.
[5]张白影.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2009(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