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辅导员从业问题及其对策
2013-12-29李双力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从业状况存在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感低、职业价值感低、自我效能感低、职业忠诚度低、专业化水平低。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首先,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其次,提供合理的薪酬与福利待遇,提高辅导员职业价值感;再次,明确辅导员职能定位,提高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再次,确定适宜的工作负荷,提高辅导员职业忠诚度;最后,加强职业规划和培训学习,开展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高专 院校 辅导员 从业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23-02
高职高专院校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我国有高职高专院校1280所,在校学生达750多万,占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3左右[1]。高职高专辅导员是学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中坚力量,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保障。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相对于本科高校而言,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其生源结构复杂多样,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不同于本科院校。所以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从业状况和对他们的管理中都存在着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学校管理者予以重视并设法加以解决。
1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从业问题分析
1.1 职业认同感低
职业认同感指的是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得到同事和同学们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觉,从而在在思想上、心理感情上产生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性[2]。在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中,辅导员已经列入教师编制,定位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但辅导员“教师”的角色并未真正深入人心。有很多院校是由中专、中职升格而来,对辅导员的实际职业功能和定位不清晰,学校教辅岗位工作直接窄化为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被认为等同于中专,中职学校中的“班主任”,被认为是“孩子王”。在实际工作中,同样属教师编制的辅导员还往往被“行政化”,而且处在行政管理层级的底层,即他们只是行政部门管理指令的执行者。在这种环境中,辅导员很难感受到同行教师、行政人员的认可和尊重。这种对辅导员职业的认知评价必然会影响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评价,辅导员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找不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缺少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降低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热情,不愿从事辅导员工作。
1.2 职业价值感低
职业价值感是指对从事职业价值的自我判断,对可能取得的成就的估计,对社会回报的满意程度。除了传统的经济价值、安全价值、伦理价值外,还包括个人认同、个人成长和成就感等方面。职业价值感的获得,直接和从业者对其职业的认可、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其薪酬待遇的水平等几个方面相关。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因办学层次的局限,其工作重心、政策导向均向教学及科研教师偏移,从薪酬福利到职务晋升,从职称评定到转岗发展,辅导员都与同工龄的其他教师、行政人员存在差距。在薪酬待遇方面,横向比较,辅导员由于年龄、职称及级别等因索的影响,他们在学院内部是收入偏低的一部分人;纵向比较,高职高专院校因地域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和本科院校薪金待遇存在一定差别,尤其在人事、晋级、职称评定等关系到辅导员个人发展的问题上,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制度不明确,或相关制度中规定的门槛较高。高职高专院校的内外部环境,让辅导员源于自己工作中所能获得的快乐和成功体验少,能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可的愉悦少,其收入和学校的其他人相比也相对较少。另外,我国高校辅导员都是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学术专业来从事学生事务工作的,很难体现个人所学“专业”的价值。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
1.3 职业忠诚度低
职业忠诚度是指从业人员对于本身职业的热爱和忠诚程度。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直接影响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也影响着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持续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其中兼职辅导员一般是由青年专业课教师兼职,实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双肩挑”,其工作重心还在教学工作。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专职辅导员,由于辅导员职位和教师科研职位差别的存在,把辅导员工作作为就业“跳板”或者“中转站”,抱有“骑驴找马”的心理不在少数。这些辅导员在工作中,在其位不谋其政,无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在辅导员岗位上,只是希望工作二三年就转岗成为专任教师或者院校行政人员。也有人因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待遇低,缺乏培训学习,个人发展缺少空间等现实原因而选择了离开;还有人认为辅导员岗位压力大,缺乏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而选择转行等。高职高专辅导员的频繁轮换,打乱了对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正常秩序,破坏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
1.4 专业化水平低
根据“专业化”的界定,辅导员专业化,要具备三点:(1)在高校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2)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养成性。(3)知识技能的专属性[3]。在英美等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学生事务管理”是一种专门学科和职业。在美国高校已有近百个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点。美国教育系统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初级岗位的申请人员要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指导等专业的硕士学位[4]。
目前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虽然已成为一种职业,但缺乏明确、严格的资质标准,包括职业准入、资格认证和解职标准等。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阶段,其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尚未得到公众的认可与共识。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在准入标准上更加宽松,自由度相对较大。高职高专院校所辅导员招聘对象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兼有。加上高职高专院校部分辅导员是由原来中专、中职班主任身份转变而来,这样的辅导员队伍构成层次多样,专业背景复杂。辅导员个人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多数人不具备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从业所需专业知识只能靠边干边学边积累来获得,即缺少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水平相对较低。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对辅导员缺乏培训学习的机会,缺少较为明确的队伍发展目标和教育与培训体系。限制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2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2006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文件以法规的形式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做了明确的界定。高职高专院校管理者应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从而使辅导员在业内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在辅导员入职以后,根据每个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那些愿意长期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的辅导员,要进行职业培训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再进修和学习深造的机会。同时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需要,使辅导员突出在专业化方面的发展,即为之设计专家化的发展路径,设法使他们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党务工作的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询的专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专家等等[5]。根据高校的岗位设置及其要求,明确辅导员在各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上发展的前景,明确各岗位的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件,以使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比较明了的预期。明晰、合理且符合辅导员发展意愿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给辅导员提供一个发展前景,因而就可以有效增强辅导员对从事的职业认同感。
2.2 提供合理的薪酬与福利待遇,提高辅导员职业价值感
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是满足辅导员日常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基本条件,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他们的薪酬和利益有关。当辅导员的付出与其所获得的回报相当时,辅导员才认为劳有所得,付出有所回报,自己的工作和付出才有价值。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职工的工资增长、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和奖优罚劣的原则。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与考核来实现合理分配,切实解决辅导员的职务职称的问题,使薪酬和福利待遇与辅导员的劳动付出相匹配。高职高专院校要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改革分配制度,保证辅导员的收入达到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提高其工作的价值感,以此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工作队494b6bdf8cdab829b18ee7b953d048b8cb25c29f0a91aaea72f94b8e664758d9伍管理层面要做好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与学校教学、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及时地向学校传递辅导员的发展意愿、利益诉求和权利主张,让辅导员的工作做的有价值,有尊严。学院学工管理部门还应担当起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进行研究的重任,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积极组织工作经验或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将辅导员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推向学术研究的前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工作和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的中坚力量,让辅导员工作的有价值有意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对其职业的关注度,满意度。
2.3 明确辅导员职能定位,提高辅导员自我效能感
高校辅导员一直都存在着职责和工作任务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高职高专院校更为突出。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从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入手,改变辅导员的模糊的任务状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理顺学生管理工作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分清责任和任务,规范相互之间沟通与协调的要求,改变以往任何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交由辅导员来负责的不合理的状况,把辅导员从过多的纷繁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以有效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
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预期。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一般都非常年轻,都没有从业经验。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层要充分介入到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之中去,要做好经验的授和方法的指导,以让辅导员能体会到成功以后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技能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心理咨询与业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或证书,以让辅导员能体会到技能到提高后的满足。应在辅导员中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以让辅导员能体会到成功以后的回报。
2.4 加强职业规划和培训学习,开展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西方国家学生事务管理已基本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工作的人员通常需要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并就各自的专业开展工作。我国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5]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结合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管工作科学化的水平。尝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对现有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6]。同时,也要强化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功能,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采用的仅仅是其从业之前进行短期的岗位培训,然后让他们在工作中自行进行经验积累,这种方式远远不够。要为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前沿的、较细化的培训,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
[2]董秀成,吴明证.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1):243.
[3]方宏建.关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辅导员,2009(1):19.
[4]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06.
[5]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6]梁丕桓.广西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