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m拦焦机装配技术研究

2013-12-29江南

科技资讯 2013年13期

摘 要:以7 m拦焦机为例,分析研究拦焦机的主要零部件装配及总装过程。

关键词:拦焦机 装配技术

中图分类号:TQ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095-01

拦焦机运行在焦侧拦焦车轨道上,其作用是开闭焦侧炉门,对焦侧炉门、炉框进行清扫,头尾焦处理,推焦时通过导焦栅将焦炭导入熄焦车内,并将出焦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收集并导入固定的集尘管道中。

1 总体实施方案

1.1 总体装配要求

(1)产品装配应符合图样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

(2)装配的零部件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装配。

(3)各装置的安装基准是校正好的轨道面,炉侧轨道中心线、导焦栅中心线。

1.2 总体安装顺序

拦焦机的部件安装总顺序为安装走行装置→安装钢结构→安装炉门清扫装置→安装取门装置→安装炉框清扫装置→安装导焦装置→安装集尘装置→安装气路系统→安装电缆槽→连接流体配管(如图1)。

1.3 走行装置总装

1.3.1 铺设轨道

钢轨是安装和测量的基准必须严格控制。安装后必须由检查员对轨道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走行装置的安装。使用五根轨道按拦焦机走行轮距进行铺设。

轨道安装后划出导焦中心线(在地面划出)、轨道中心线及走行位置线,轨道安装应满足如下要求:轨距±2mm、走行轮轴距±2mm、两轨道平行度≤2mm、两轨道水平度≤1.5mm。以上检测合格后用压板将轨道固定。

1.3.2 走行轮组装配

(1)按已划出的走行车轮位置线,将四组台车组吊到已经铺设好的轨道上,并用线坠检测台车组位置是否与划出的走行位置线重合,如不重合,需重新调整台车组位置。

(2)四个鞍座上平面用水平仪找平。

(3)安装完各台车组后,如图1所示用弹簧秤和卷尺测量台车组轨距L3(L4)±2 mm、轴距L1(L2)±2 mm、对角线D1(D2)差≤│3│mm,用经纬仪测量同侧车轮同位差和水平偏斜、车轮垂直度。

1.4 钢结构的总装

1.4.1 安装主体钢结构

(1)将B走行梁与工装梁联成一体在工装支架上就位,将一层平台纲结构与A列走行梁用工艺螺栓联结,暂不把紧,一层平台纲结构另一端底面用支撑支住,将一层平台与二层平台连接梁,A列走行梁(轴线①),A列走行梁(轴线②)与一层平台纲结构按图纸连接,按线找B走行梁垂直度,偏差≤0.5,与A列走行梁的平行度≤1;B走行梁、二层平台钢结构水平共面,偏差≤2;对角线之差应小于4 mm,合格后把紧。在合适位置焊定位挡铁并固定B走行梁与工装架上,防止装配过程移位。

(2)导焦移动轨道、清框移动轨道、取门移动轨道的安装。

将导焦装置移动轨道、清框移动轨道、取门移动轨道安装到主体钢结构上,将导轨临时固定在移动轨道框架上,通过整体划线,划出轨道板实际厚度。并满足:导焦移动轨道中心与导焦中心线偏差±2、标高差±5。两侧轨道同一截面的轨道面高低差≤1;取门、清框移动轨道保证轨道标高差±3,加垫调整轨道位置,保证轨道中心与导焦中心偏差±2,两轨道面的高低差≤1。

1.5 安装导焦装置

1.5.1 安装导焦栅组件

(1)将导焦栅吊起,缓慢插入上导轨中。待吊辊全部进入到上导辊中后,复检侧辊与轨道之间的距离,要求两侧侧辊与轨道之间存在1 mm间隙,如不符合,需加减垫片进行调整。

(2)导焦栅组件安装完毕后用吊线坠检验导焦中心线与地面基准中心线重合,导焦栅倾斜量≤8 mm。

1.6 安装取门/炉框清扫装置

将部装好的取门/炉框清扫装置组件吊起,放到主体钢结构中的导轨上,通过调整取门台车/炉框清扫台车尾部的吊辊调整取门机/炉框清扫头的垂直度,并保证取门/炉框清扫装置装置满足上下钩头距离A±1 mm;取门机/炉框清扫头倾斜量≤5 mm。

1.7 安装集尘装置

集尘装置为框架结构,将罩架与罩板把合在一起,集尘装置在组装时,首先在地面铺垫木方作为支撑,在钢结构外围搭建脚手架,然后按照自下而上、由里到外的顺序安装各罩架,各罩架之间采用工艺螺栓进行连接,螺栓的把合率不得低于60%。

1.8 安装流体配管

流体配管包括:气路系统、液压配管和润滑系统。

待其它部件完全安装完毕后,方可进行流体配管的安装。配管前产品液压站及气阀站必须按图准确定位。所有管接头处编号打字,以便现场安装。安装时要总体考虑走向,各种配管之间要排布合理,美观整齐,避免与其它部件干涉,管路中的流体软管要长度适合,既要满足动作行程要求,又要不与其它部件干涉。

2 结语

通过对拦焦机装配技术的研究,不仅掌握了其关键技术,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了生产制造,现场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重型机械标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3).

[2]王晓琴.炼焦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