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名人微博的公共责任
2013-12-29周洁
摘 要:名人微博因名人效应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传播特性:传播主体备受追捧、传播内容专业权威、传播对象增速极快。这些特性使得名人微博从自媒体私器升级为社会公器,微博名人从普通网民发展为公众的意见领袖。名人微博应承担起公共责任,善用私人表达,拒绝功利性表达,规范名人微博的发展。
关键词:名人微博 公共责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40-01
2009年8月始,新浪微博延续其一贯的名人战略吸引用户,短短一年多便超越了更早的twitter和饭否网,成为中国微博第一大户,并且其地位不可动摇[1]。之后,腾讯网、搜狐网和网易都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名人微博产品,渴望在微博大军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2]。本论文通过研究名人微博的传播特性,揭示名人微博的公共责任,为名人微博的规范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 名人微博的传播特性
名人微博本质上虽然属于微博,但由于“名人”身份的特殊性,它们又不是一般的微博,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传播特性。
1.1 传播主体备受追捧
一般的微博用户,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既能发布信息也能接受信息,在微博用户中是数目庞大的群体。作为特殊的微博用户,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微博名人拥有大量的微博粉丝,是传播围绕的中心,所以和普通用户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3]。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务和现象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其对应项,与现实中演艺明星备受追捧的现象一样,在微博世界里,演艺明星的微博同样人气最高、影响力最大。截止2013年6月,“微博女王”姚晨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就己达4760万。
1.2 内容专业权威
无论哪一种媒体,最关键的还是传播内容,微博也不例外。鉴于微博平台低门槛、碎片化信息的特点,一般微博用户的个人信息、职业身份在微博上很难厘清,而经过实名认证的微博名人则身份明朗、知名度高。微博名人中有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知名作家记者、专家学者等,多是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的专业人士,因此传播内容较一般微博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权威性。
1.3 传播对象增速极快
微博名人多是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其传播对象—— 粉丝则是具有某种共同经验或想法的一群人或一类人。他们通过对名人微博的忠实追随和相互间的密切互动,在名人微博传播范围的扩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忠实粉丝的热捧,更多的网民受其影响成为了新的粉丝,使得名人微博的粉丝数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2 名人微博的公共责任
2.1 名人微博乃社会公器
微博本是个人表达的自媒体。然而,高涨的公众关注度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名人微博这种自媒体私器已然升级为社会公器,具有了公共服务性和社会共享性。名人微博发表什么和以什么心态和方式发表,常常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念、审美偏好和政治倾向,对当下的社会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名人微博由此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
2.2 微博名人为意见领袖
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你就像一个小规模报纸的编辑那样,可以在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你有1000个粉丝,你就像是街头海报、大字报的创作者那样,可以把你的声音传递给相当数量的人。如果粉丝到了1万,你就会有创办一家杂志的成就感。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你发出的每条微博就像刊登在地方性报纸上那样受人瞩目。当你的粉丝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4]作为公众的意见领袖,微博名人的粉丝越多,公共责任越大。
3 名人微博公共责任的规范
3.1 善用私人表达
名人微博经过“V字认证”,实际上就是名人微博“实名制”,这样微博名人就缺少了匿名这个保护伞,一言一行暴露在公众视野[5]。因此,微博名人在微博上的任何私人表达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受到粉丝的密切关注,并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普通微博用户尤其是微博名人的粉丝,往往趋向于通过名人微博获取信息、树立认知,此时微博名人对传播信息的自我把关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微博名人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法律观念和媒介修养,做负责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把关人。
3.2 拒绝功利性表达
目前,位居新浪草根名人微博榜前十几位的微博都不是个人化操作,而是由营销团队操作,有的甚至己实现集团化运作:同时操控多个草根名人微博,由专业性强能力佳的幕后团队编辑策划。在其发布的微博信息中通常带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广告信息,比如某款球鞋打折、某例减肥茶作用甚好等。这显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损害微博名人的信誉和形象,降低粉丝关注的热情。对于隐形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功利性表达,微博名人应持慎重态度,珍惜粉丝的信任和支持。
基于更高的公众关注度、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强的公共传播性,名人微博从个人私器升级为社会公器,微博名人从普通用户发展为公众的意见领袖。正因如此,名人微博的公共责任就是他们不可逃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胡凯.微博:快乐表达背后隐藏的危机[J].青年记者,2010(36).
[2]邓君洋,郑敏.媒体融合时代下微博的传播效果[J].新闻世界,2011(1).
[3]何玲.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
[4]王丽歌.WEB2.0时代的个人传播[D].南昌大学,2008.
[5]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0.
[6]田磊.微博 新技术的美妙与危险[J].南风窗,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