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013-12-29谢丹谢禹

科技资讯 2013年20期

摘 要:校内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本文更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拓展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服务领域的新功能。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教学 科研 服务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92-01实训,即实践训练的简称,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基地则是实训教学过程进行实践训练的场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线高技能应用人才,实训基地在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多样化,加之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每一专业都具有相应的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依托专业群理念,建设有限个校内实训基地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1]。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意义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提到高职教育的三维属性,即“教育、职业、高等”,六个字准确表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必须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的整合器,是人才素质和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2]。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门,必须具备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2 传统实训基地建设现状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依据专业及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为目的,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或场所[2]。传统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存在一些问题。(1)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存在定位不明确的现象。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基础条件非常薄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院校在制定专业目标和课程标准时,重视理论课教学而轻视实训教学,加之资金有限,实训项目多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学生缺少动手环节,实训课程最终论为教师走过场,学生挣学分的形式。(2)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在于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人才,因此实训基地过分强调功能性和职业性,学生仅限于技能的培养,而不具备技术的创新。对教师而言,缺乏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能相互转化,个人发展得不到有力支持。(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职业岗位变换迅速,因此,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都应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与课程和培养能力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要能跟上职业能力的调整。传统的实训基地大多通过实验箱模拟仿真,如果课程内容或教材根据需要有所调整,实训项目已经固化进去,不能随意更改。这就造成了教材内容过时或新修订的教学内容没有配套实训设备。3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途径3.1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是集教学、生产、培训、鉴定、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场所[3],一个比较完善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仅仅满足在校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某种职业技能的要求,还应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在职人员培训、科研与生产相转化等多项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多元融资为依托,以职业教育为特色,以专业目标为根据,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根本,以“双证毕业”为目的,建设贴近生产、管理一线,还原真实职业环境,符合校内学生实训、校内教师成长、社会相关行业人员培训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综合实训基地。3.2 重组实训基地结构,完善实训基地作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结构和作用应围绕着这三大任务来设置,即实训基地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基础融入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1)教学基地。教学是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实训基地的规划方案要紧跟市场和岗位变化,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在硬件上,实训基地要尽可能的模拟真实工作环境,降低理论难点,增加学生动手环节,将教学模式从学习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软件上,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是无法承担实训基地的教学任务,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开放性办学,吸纳企业的一线优秀职工兼职教学,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转变为双师结构,满足实训要求。(2)科研基地。就业岗位的变化,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2]。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最有利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院校应利用学科优势和优势学科,引入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企业的支持和指导下,缩短产品进入市场周期,降低风险和成本,通过应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新型教学机制。(3)服务基地。教学、科研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以承担各类企业、社会在职人员的进修、技能考核、职业鉴定等任务,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还可以锻炼校内师资队伍,为学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在服务社会经济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辐射作用。3.3 开创实训基地新的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需要有新型的管理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和混合管理三种模式[4]。集中管理是实训基地的开放时间由实训管理中心安排,灵活性较差;分散管理有利于个别教师和学生单独使用,但缺乏统一协调,全校实训时间容易冲突;混合管理解决了以上两者缺点,是高职院校最常使用的管理模式。4 结语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以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支撑。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更新思路、创新观念、挖掘潜力、多方投资,最终形成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参考文献[1]王俊山,杨天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2]王家爱,李瑞昌,公丕娟.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3(2):5-7.[3]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2):95-97.[4] 李红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0):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