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2013-12-29廖青
摘 要:本文认为在小学英语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有益。并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84-0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小学生对所学英语能够灵活运用,并使自身交际能力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在本文中,笔者拟对小学英语如何运用素质教育方法问题进行探讨。1 变换上课模式,对学生兴趣做全方位激发由于外语学习这一智力活动的机动性很强,尤其是小学生有着一个对语言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需要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不同的上课模式设计,为学生进行多种语言学习环境的设计,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1.1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开展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素质教育要求设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承担的是观察员、引导员、协调员不一样的角色,需区别对待小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因此,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期兴趣激发出来,对教学的整体进度有效把握好,可以自然保证教学效果。1.2 学生之间交流在积极创设的有意义语境中进行英语是需要交流达到目的的一种语言。教师应主动设置课堂教学的情景,让学生的学习能够带着角色进入状态,并对其开口对话进行鼓励,由此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锻炼,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语言学习规律严格遵循。通过不同情景的交流,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角的有直观的认识,才能有彼此之间针对性强的对话,也能对自己的英语思维有着更妥帖的表达。1.3 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必要的教师听通过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如,组织野外春游见到不少动物和花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上课所学的知识对此作描述,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让其对所见所闻用简单的英语描写,表达自己心情,但不能对作业简单的抄写。2 以新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水平客观反映评估学生成绩的在于对小学生学习动态的了解和对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应采取多种元素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衡量。2.1 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考量要重视整体性很强的教育需要同等重视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的考试结果不应是教师衡量学生的标准,而要以学生一贯表现为依据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应针对不同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把课堂参与度作为成绩衡量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2.2 与伙伴上课期间的合作程度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把小学生经常划分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彼此鼓励和帮助,促使学业顺利完成。所以,必须把上课与伙伴的合作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水平的一项指标对待,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切实反映。2.3 积累平时小测验的分数有着持续动态特点的学生学习,不能仅仅考期末一次考察成绩来确定,必须细化到每次测验中,观察和比对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作判断。由此才能得到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真实水平的客观反映。因此,必须对平时小测验分数的积累足够重视,以便使学生的扎实学习受到鼓励,而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也能缓解。3 大力对学生表达进行鼓励,激发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激发,同时也应对学生说英语的信心积极培育。学生的自信需要在交际活动中,才能把任务完成。3.1 自信从气氛营造中产生学生自信心强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就对教师提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的要求,让学生的良好自信心能够树立起来。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结合小学生现状,进行目的性强、计划性强的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由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够产生。3.2 自信保护需要暂缓评价教师要对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加以保护。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求教师不能够简单化地回答“No.”或“Sorry,you’re wrong.”教师而应当充满微笑地回答:“Please thinkit over.”当遇到学生能够勇敢地站起来,对老师问题回答,就都该进行表扬。由此,让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加,其奋发向上的意志也能由此形成。3.3 让自信在自我展示中提高学生自己展示的风采需要教师鼓励,并让其能够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把足够的展示机会提供给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教师面前。如每次课前的Free talk,都要把学生在全班说英语的机会提供出来。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过程,提问要分别对待,提问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需要简单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向其提问复杂点的问题。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优秀学生可以先进行回答示范,接着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进行回答,由此学生出错的几率就减少了,这些学生也能够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出现。参考文献[1]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3]郑金洲,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