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破解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的途径
2013-12-29朱晓蔚
摘 要:近年来,民生新闻成为当今新闻的主流。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迅速走红,民生新闻逐渐走入了栏目同质化、题材狭隘化、内容低俗化的困境。如何突破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内容选择上,从“市井民生”到“社会民生”;报道形式上,从“我播你看”到“大众参与”;从“新闻本位”到“受众本位”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民生新闻 社会民生 大众参与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26-01\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并逐渐成为当今新闻的主流。央视的《东方时空》首开民生新闻之先河,之后,江苏广电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卫视的《第七日》、山东卫视的《民生直通车》……,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遍地开花。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因其契合了百姓的视野与情怀,彰显了平民化的本色,满足了受众的心理诉求,从而受到观众的热捧。
纵观电视民生新闻十几年间的发展之路,它不仅成为众多地方电视台“新闻立台”的成功模式,而且也成为社会转型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模式。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迅速走红,民生新闻也逐步陷入了栏目同质化、题材狭隘化、内容低俗化的困境。能否突破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使其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笔者结合多年新闻工作实践谈一些浅见。
1 民生新闻的内容:从“市井民生”到“社会民生”
当下,一些新闻栏目被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市井”民生新闻充斥,这些新闻往往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盲目追求节目的高位收视率。这种市井化的“民生新闻”与民生新闻应有的“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背道而驰,毫无新闻价值可言。
电视民生新闻到底应该关注些什么?除了那些与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小民生”,更多的则是应该注目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宏观政策及走势: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都是关乎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方面的大政方针的“平民式解读”,才是民生新闻所最需要关注的“社会民生”。作为地方台的民生栏目,唐山电视台《直播50分》节目就实现了从最初的“下水道跑水、小区垃圾无人管、噪音影响市民生活”的“小民生”乃至“市井民生”到“社会民生”的成功转型,在对教育、保险、医疗、再就业等的关注中传达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2 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从“我播你看”到“大众参与”
民生新闻,要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民生新闻的“主角是老百姓”,这就要求其在实现内容多样化的同时,改变过去新闻传播那种“我播你看”的说教方式,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收视的愉悦。作为河北省第一档大型民生直播节目,唐山电视台《直播50分》栏目在探索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方面做了诸多有益尝试。2010年8月,《直播50分》推出大型公益助学活动《圆梦行动》,通过记者走近品学兼优寒门学子的生活,记录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刻苦求学的感人故事,呼吁爱心人士帮助这些寒门学子共圆大学梦。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主动参与到节目中来,甚至走进这些贫困家庭中去,帮助他们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这些贫困家庭感受到社会的阳光,看到生活的希望。“大众参与”在民生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三年过去了,通过《直播50分》搭建的这一爱心平台,已有50名寒门学子得到了爱心资助,还有爱心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爱心基金用以资助《圆梦行动》选取的优秀贫困生上大学。《直播50分》也因其很好的履行了媒体的责任,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品牌效应。
3 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从“新闻本位”到“受众本位”
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指记者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文关怀。
近年来,国内的各类媒体越来越重视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尤其表现在民生新闻和灾难新闻报道等方面。但是,新闻宣传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宣传效果和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导致漠视报道主体权利、尊严、情感的事情时有发生。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戴安娜之死。身在舆论漩涡里的戴安娜王妃和男友为了摆脱“狗仔队”的围追堵截,发生车祸双双遇难。车祸现场,对悲剧负有直接责任的“狗仔队”仍旧不依不饶,还是长枪短炮一通狂轰滥炸。尽管此后世人对这种漠视人权的行径进行了愤怒的声讨,但是悲剧留下的永久的遗憾却再也无法弥补,至今仍旧发人深省。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要打破“新闻本位”的模式,树立“受众本位”的思想,在题材选取、文字表述、画面遴选等方面,都要蕴含人文关怀,不要单纯为了追求宣传效果,而一味猎奇,追求血腥,这不仅是对采访对象的尊严的漠视,更是对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
在受众本为时代,从“新闻本位”到“受众本位”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自觉遵从的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洪芳.电视节目创新与受众媒介素养的关系[D].湖北大学,2012.
[2]周文艳.探析我国电视节目模板的保护[D].南昌大学,2012.
[3]陈思.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发展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