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2013-12-29岳丽华
摘 要:从初中到高中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从初中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尽快的融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中,那么他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将会感到学习非常吃力,甚至导致成绩退步、厌学等不良后果。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数初升高学生中的实践显示,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并能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衔接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92-01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初升高在学生学习的生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对一个高中生的学习成长是极其必要的。教学难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教学方式及教师教法的改变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初高中数学衔接现状
1.1 教材难度提高
数学在初中的难度有限,但是在高中阶段难度会极大的拔高,且占据其重要的地位,高考中占据150分的高分比。高一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思考、发现、归纳总结等,而不仅仅是靠简单机械的记忆。因此,数学衔接对初升高的学生是一个挑战。站在同一起点,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是学生领先的关键。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教师、学生都是全新的挑战与尝试。
1.2 课程内容增加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由4年缩短至3年,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上调。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本在高中学习中常应用的知识都不做要求或降低要求。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较初中剧增,如高一数学一开始便涉及集合与简易逻辑语言、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向量,相对初中数学而言,抽象、逻辑强、难度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陷入困境,认为数学学习难于上青天。
1.3 教师教法改变
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在教学方式上,与初中迥异。在初中,所学内容少、简单,知识点侧重记忆,课时充足,教师有充足时间对重点难点的内容反复强调,举例示范,演练、巩固。而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点多,内涵丰富,容量大,讲课进度快,教师没有多余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且在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多,题量大,与课堂所讲也不一定配套。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不仅重视书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需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显然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太适应,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而产生对数学学习障碍。
2 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及成绩。下面是本人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和方法。
2.1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教学进度上适当放慢教学进程,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难度上,由浅入深,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建立知识网络。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重视专题教学。专题训练,集中精力攻克重难点,系统归纳总结,从而落实知识的反馈。
2.2 开发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
实践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有较大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不断积累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同时,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是成绩分化形成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等非智力因素,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2.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动力。如果没有兴趣,一味“填鸭式”教学,将使很多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信心和恒心,无形中加快了数学成绩的分化。面对高中数学的枯燥、抽象性等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交流学习经验,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久而久之数学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2.2.2 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很多初升高学生学习习惯依然是“填鸭式”被动式接收,没有自学温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要求学生放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及时地查漏补缺。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每章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交流学习的重难点,并对优秀的小结分享给大家学习。同时定期对一类型题进行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2.2.3 强化坚韧的意志品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使学生逐步由“他律”到“自律”。努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产生成就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抗挫意志。在学生失利时要予以鼓励,让学生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不灰心不放弃的品质。
2.3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探索
2.3.1 借鉴经验方法
以教师引导和学生交流为主要研究方式,开设讲座、学习方法问卷调查、学生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谈经验,学习进步的学生谈体会,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学习障碍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找经验,找差距。并对高一年级新生强化课前预习、数学笔记、课后回顾等学前、学中、学后工作的指导。
2.3.2建立错题集
在数学学习中,建立错题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载、作记号、分类、分析出错原因,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每章节结束后,进行相关知识点梳理,练习题的训练,教师定期检查,使学生能形成习惯。
3 结论
做好高中数学衔接在整个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加学生自信心等,就一定能解决好高一学生不适应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适应高中生活,提升高中生的学习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平,赵学焜.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J].高中数理化:高一版,2006(5).
[2]吕瑞桥.论初高中教学材料的衔接问题[J].广州新课标学报,2010(5).
[3]宋胜吉.高一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10):39-41.
[4]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郑玲薇.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