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稷下学宫的教师管理及其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2013-12-29刘卷

科技资讯 2013年21期

摘 要: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其许多思想对今天的高等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本文从尊贤礼士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兼容并包尊重教师学术自由、来去自由保证高校生机活力等几个方面论述稷下学宫对于教师的管理,并指出,当前的教育,仍需借鉴这种管理思想,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稷下学宫 尊贤礼士 兼容并包 来去自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81-02

战国时代,齐国发达的经济、开明的政治、良好的文化政策,以及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待遇,吸引着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齐集稷下,并创立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作为当时文化教育与学术的中心,它既弘扬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稷下学宫对于教师的管理,对其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1 尊贤礼士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齐国有着招揽贤士的光荣传统。田成子执政期间,就“杀以牛,取一豆肉,余以养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1]。操办学宫的历代齐王坚持着祖先的遗风,给稷下先生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故能“揽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2]凡来稷下的学者,都根据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条件,授予不同的等级称号,按等级享受不同标准的待遇。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被贵列“上卿”;孟子被列为“客卿”;荀子则“三为祭酒”“最为老师”[3]。齐宣王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列为大夫和学士者还有“数百千人”[4]。齐统治者给这些稷下先生很高的政治待遇,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担任实际职务,却可以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而且,齐王还为这些稷下先生们“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5]。孟子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6],排场很是阔气。孟子离齐时,齐威王曾以“馈兼金一百”与之,齐宣王也以“养弟子以万锺”[7]为条件来挽留孟子。而对于“上卿”淳于髡,齐王“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8],完全是一方诸侯的宏大气势。齐国君视稷下先生们为“瑰宝”,把他们看成是金银明珠无可伦比的宝贵财富。

齐国的教育是齐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维系纽带和进行文化控制的工具,稷下先生是封建社会中唯一能够跟封建官僚以至最高统治阶级平起平坐、被奉为上宾、并能够通过游说各自之“道”进入统治阶层的群体。因此,他们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职业声望,经济地位也相应地比较优越,跟封建官僚一样“吃皇粮”、拿俸禄,与天、地、君、亲并列,被排在“士工农商”之首,社会地位很高。这不仅防止了人才的外流,而且吸引着天下名士纷至沓来,使稷下成为当时人才聚集的学术中心和教育场所。齐宣王时“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9]。如果再加上学生,稷下学宫在当时就是拥有数千人规模的高等学府了。

放眼当下,中国教育最让人担忧的是师资问题,“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而我们的教师却不能承受这生命之重”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尴尬。我们的教育如果无法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引进来,成为真正称职的教师,“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就永远都是一句空洞的话。在一些发达国家,师范大学常常是高等院校中最受人青睐和重视的。为什么?因为在这些国家,教师的社会地位崇高,备受社会各界的尊重,收入也比常人要丰厚。为了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和稳定性,日本教师的收入一直是为其他行业所羡慕的,他们的收入是其他一般行业的两到三倍。在美国大体也是这样的比例。而在我国,虽然《教师法》明文规定“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但“当教师,我不想”却也是许多包括师范院校在内的学生毫不隐讳的观点。特别是在经济大潮中,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相比其他行业而言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许多身在教育界的教师,也先后离“界”而去,整个教师队伍的流失情况令人触目惊心。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势必对教育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我们不但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的高尚性,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更要采取治本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只有提高教师群体的职业自尊和社会地位,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要将恩泽撒向全体教师,而不仅仅是个别、少数教师),让成熟的教师扎根下去,让年轻的教师安居下来,让优秀高中生争考师范,教育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轨道。

2 兼容并包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

稷下学宫前期,正值齐国封建制刚刚确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成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尚未确定,齐国统治者迫切寻求适合其政治需要的上层建筑,以巩固其统治。因此,在文化教育上,他们实行开明的政策,明智地将各家之长熔为一炉,使得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稷下学宫作为一个官办之下有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的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自然而然地继承和发扬了私学的特点,即兼容并包,吸收列国名流,汇集百家伟说。齐国统治者也鼓励稷下师生进行理性讨论,不给稷下学宫师生以任何政治压力与限制;打破门户之见,不依其好恶独尊一家,而是对各学派平等看待,并设法从各种角度来汲取营养。正由于当时齐国统治者为稷下学宫的先生们创造了讲学、著书、争鸣的良好条件,儒、法、道、名、阴阳、黄老学派,在这个高等学府里相互诘难;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慎到、环渊、接予、田骈等思想家、教育家皆有所著,阐述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稷下学宫兼容并包的管理思想,百家争鸣的教风学风,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景观”,使得我国的封建文化教育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峰,为我国优秀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尤其对后世书院的出现及注重讨论、门户开放、相互诘难、定期“讲会”的书院办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管理上的“兼容并包”使得持有不同思想、观点的教师能够在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既坚持自己,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从而打破各个学派的门户之见,拆除学派间的森严壁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的思想有极大的作用。近代杰出学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推行了一连串的重大改革,主张为学问而学问。这种宽容的研究气氛,使得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导致思想自由和新见迭出。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大师辈出的时期。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学术包容、学术争鸣的现象越来越罕见,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高校普遍出现了师生“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的现象,在很多专业和系科,从教授到助教,从专业带头人到普通教师,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同一“门派”:教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等弟子做了教授、博导,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由于这种“近亲繁殖”,在同一个系科,各级教师的学术风格、研究思路、知识结构等相近,难免会保留和延续同样的缺陷。再加之按照中国的习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于学长、先师,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太敢超越的,更不要说背离了。如果院系内有不同门派,问题就更严重:一派占据主导,另一派必受压制。这样,“近亲繁殖”很大程度上就有了“占山为王、排斥异见”的成分,“山头”越立越高,势力越来越大,而气氛却越来越沉闷,教育思想也越来越单一、僵化,高等教育的路子也越走越狭窄。面对这种现状,高校管理者要很好的研究稷下学宫的成功经验,重新认识稷学宫“兼容并包”的管理思想,将教师的“学术自由”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3 来去自由保证高校的生机活力

“来去自由”是指对于各人的来去,稷下学宫非但不阻拦,而且还采取来者不拒、去者赠送路费的政策,对去而复返者仍表示欢迎。“士”就好像自由的鸟儿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稷下先生之所以来去匆匆,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是前文中提到的“尊贤礼士”,有名望的学者社会地位都很高,到处都受到尊重,他们皆不以物质待遇为念,他们所关心的是统治者能否采纳其道,接受其谏。他们皆以言行合则留,不合则去为原则,一旦发现“道不同不相为谋”,就立即离去。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却从未受到非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稷下先生的自由来去,自然而然促进了各国学术的交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稷下学宫能创造高度发展的齐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稷下学宫的实践证明,教师的自由流动是学校保持活力的重要机制,也是高校独立、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得以落到实处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高校教师不能自由流动,那么他们在精神上就不可能进入自由状态,人只有来去自由时,心灵才能完全敞开。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是靠教师的自由流动得以实现的。所谓自由流动,就是指高校校长有聘任教师的自由,而教师也有自己选择学校的自由。从稷下学宫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经济上相对也有保障,自由流动成为教师生活的一种常态,也就给教师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生存空间,那时的教师很少终身在一所大学里工作的,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流动性更大。这种自由流动的机制,对于展示一个人的才华很有促进作用,也使高校能够保持生机和活力。但从49年开始,我国就用“养起来”的方法从体制上切断了高校教师的自由流动。即使到了现在,很多高校是实行教师聘任制,但实际教师的自由流动情况还是很不理想的:一是在制度上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自由流动的机制;二是高校教师的偶然性调动和自由流动不是一回事;三是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使自由流动难以成为教师的基本生活状态。教师自由流动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有了这个自由,其他自由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要允许他们流动,不把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他们自然就会有了活力。如果我们没有“高校教师自由流动”的理念,或者以不可操作为由而拒绝接受这样的理念,就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职。

参考文献

[1]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2][3][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6]孟子·滕文公下.

[7]孟子·公孙丑下.

[8]说苑·尊贤.

[9]盐铁论·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