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①

2013-12-29吴宁

科技资讯 2013年21期

摘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选择,大学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级人才的摇篮,作为从事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探索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师的培养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如何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改革 人才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73-02

当今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技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教育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如何通过适时、有效的改革,使高等学校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是摆在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规划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改革实践,精选教学内容,从大量的知识中筛选出其精华和核心,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不断增加前沿性新知识并组织编写相应的教材。对于基础课程,要加强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由于外语和计算机已成为学习世界先进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不能忽视对学生相应的要求;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其结构应适时调整,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尤其要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他各类专业的学生,也都需要有比较严格的相应实践训练要求,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改革要坚持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原则,将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综合教学体系,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培养目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兼顾灵活性、前瞻性,拟订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要继续保持和发挥现有优势,着重办出特色,使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对专业面较窄、适应性差、社会需求量不大但具备办学条件的专业,则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调整改造,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其适应性。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要处理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以实现教与学的配合。

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其学习的自我意识,培养其自学自研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要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最优环境,把学生不仅当做教育对象,更重要的是当做发展的主体,以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带有很强的实践性。高等学校要通过改革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推进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等各方面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围绕素质教育[1]。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特点和后天形成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总称。先天和遗传素质是后天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前提,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形成的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中华民族能否屹立在世界的前列[2]。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在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人才的能力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发挥,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完全的质量观,而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也就是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明显的、整体水平上的提高。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青年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其成为能独立生活和有创造性工作能力的人;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学习的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具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以后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以便树立起强烈的学习意识,把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的探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对于科技交叉和融合带来的变化,要使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横向拓展,主动学习交叉专业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参加各种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尤其对于工科学生,更需要增加相应的动手能力训练。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素质的培养[3]。

人才培养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是民族自立之本,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或治学之道,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异、求真,要有独到见解。如果培养的大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教育就是失败的。大学不仅要选择文化,传递文化,而且应该创造文化、发展文化,能自我发展,能创新,这就是对大学生智育方面最重要的要求。大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强的特点,但是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意识的培养,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这一特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学教育也不断地在教学改革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如何提高其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仍有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很好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启发式教学,巧妙地调动学生探求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勿压制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乐于想象、善于探索,对于工科院校,还要加强工业教育中对于学生工业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形成学校知识创新、传递、转移的良好机制[4]。但是学生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创造能力,使知识和智慧变成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要培养创造能力,就应该努力使他们具备在生活态度上的进取性、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性,意志品格上的坚韧性等素质。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向社会,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兼职锻炼、岗位培训等,学会分析和思考,不断挖掘自己潜在的创新能力[5]。此外,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而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需要将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

3 教师队伍的建设

决定民族未来的是教育,而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教师需要从过去课堂传授者的权威角色转变为校内外学生生存和学习的指引者和辅导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开拓者和实践者;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者,维系者与协调者。

作为新型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包括教育的政治责任意识,教育的育人责任意识和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不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并且需要掌握过硬的从教技能;再次,我们一再提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树立为创新而教的价值目标,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创造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品德的示范者,亦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了解学术最新动态和发展走向,保持敏锐的学术感受洞察力,将自己孜孜不倦追求新知的精神、求新异的批判思维和追求、坚持真理的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最后教师需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及严谨治学,构建起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教学的融融气氛。

4 结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教育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有些问题我们没有遇到过,有些问题由于国情和校情的不同也无法照搬别人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自身的改革意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以实践促发展,以改革促前进,使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智平,李建民,王瑞祥.大学素质教育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2]孙元化.大学生成才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吴婕.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努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1-34.

[4]李青.高职高专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23-125.

[5]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