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萨尔王朝圣之旅

2013-12-29关山飞渡

西藏人文地理 2013年3期

我们的车队开启了一条新的旅程,从唐蕃古道踏上雪域高原,朝拜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路线从格萨尔王诞生地开始,到格萨尔王建立的辉煌岭国,最终定格于格萨尔息逝地。全程历经藏地四大神山之一阿尼玛卿雪山(格萨尔王诞生地)、黄河源头、玉树草原、世外传奇达那寺(格萨尔王家寺)、石渠太阳部落、草原秘境松格玛尼石经城、世上最长的巴格玛尼石经墙、阿须草原,最后在德格新路海洗去征尘。

风中的龙达——环绕叩拜阿尼玛卿

大约整整6年前,我从唐克到阿坝,在年宝玉则完成自虐后去花石峡的路上,无意中向右瞟了一眼,还记得那时候孤鹰飞过雨幕,闪电撕裂苍穹直击大地,阿尼玛卿的雪顶像悬浮在空气中,在这样的诱惑下我毫不犹豫地右转下道向它驶去,就有了沦陷沼泽一天一夜零一小时,冰雨之夜睡在倾斜的车里,靠白酒的温暖与麻醉入睡。

本次的行程,阿尼玛卿是朝拜的开始。格萨尔史诗中称阿尼玛卿山神是战神大王,是史诗主人公格萨尔所在的神山,格萨尔是阿尼玛卿山神与龙女果萨拉姆梦合而生。阿尼玛卿本就是藏地四大神山之一,代表了神勇绝伦的战神,专掌安多地区山河沉浮和沧桑变化,是藏族的救护者,安多藏区百姓对其虔心供奉,顶礼膜拜。对于我们而言,朝拜阿尼玛卿大神是相当重要的计划。

一般情况下,到阿尼玛卿的常规路线是先到玛沁再到雪山乡,我们的路线是214第八道班——下大武——玛卿冈日——雪山乡——东倾沟——昌麻河——花石峡,这条线200多公里环山一周,既能体现对阿尼玛卿山的敬畏,又能领略整个区域的壮丽与秀美,非常值得。整条环线景致变换多端,很多时候能够望见海拔6282米的主峰玛卿冈日,无论远近和角度,战神都在那里注视着你,它由三个海拔6000米以上的峰尖组成,在开阔的谷地远远望去,在周围群山的拥簇下,犹如一朵盛开的雪莲。另外非常欣慰的是,阿尼玛卿核心区的植被情况非常优良,经常能看到密不透风的巨大面积的灌木丛,到处是溪流和绿色植被,堪称绝品风水宝地。

玛卿冈日垭口冷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寒风挟裹着冰雨挑战着大家的忍受力。这里的冰川发育得很壮观,垭口就像一道分水岭,雪山乡一侧风雨变换动荡,下大武一侧蓝天白云朗日,我们在平台上拜叩了阿尼玛卿大神,尽情抛洒着在河卡镇买的龙达(龙达藏语意为飞马,每个纸片上都画着马和山神,敬山神时抛向空中随风飞舞,表达美好愿望,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结束拍摄后天色已晚,去雪山乡的路况不明,多名队友开始显现高反症状,初步决定原路返回,但大段的傍山窄路也不好走,更纠结的是难道就这样放弃环阿尼玛卿山?不甘心啊,走出1公里多后遇见一个骑摩托的少年,语言不通就连说带比划,基本确认去雪山乡的路稍好一些,于是果断调头,在一轮冷月的照耀下,夜穿山路到雪山乡,路旁断崖深谷中轰隆的激流水声令人心生胆怯。到达雪山乡一队时夜深人静,村子里漆黑一片,还好旁边的一户藏胞可以安排住宿。

真正的雪山乡在3公里外,村口能直眺玛卿冈日,那幅画面浑然天成,众山纷纷掩映簇拥之下,跨白马穿银甲舞银枪的战神岿然而立,那情景会使每个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旅人由衷幸福,甚至不辞长作雪山乡民。

接近环山尾声时,过昌麻河20多公里后,路边有巨大的经幡阵和一个祭拜台,这里是最后遥望阿尼玛卿神山的地方,也是6年前我无知无畏勇闯沼泽朝拜神山的下道点,弹指6年一个轮回,我又来了,依然带着满心的虔诚。爬上祭台迎风抛龙达,身后一个康巴青年吼出震撼,胸腔的力量通过喉咙挤压成4个雄性激素百分百的高亢音符——“阿尼玛卿!”这声音瞬间击中了我,我回身冲他微笑,那4个音符在我胸中回荡好久好久,直至今时不曾褪去,“阿尼玛卿……阿尼玛卿……”

天光弄云影——黄河源大湖荡我心

到了花石峡就意味着完成阿尼玛卿转山重返214国道,补充燃油后驶向80多公里外的玛多,但是队友们的状态可是越来越糟,可能是之前因高反提前下撤的老哈把高反“传染”给了其他队员,终于在玛多全面爆发,余下的6名队员里同时高了4位,头疼呕吐低烧无力,只有我和老寂反映轻微。老寂上半年刚在尼泊尔西藏漂了仨月,徒步环了几条著名线路,余威尚在,我勉强也算是携了去年底穿越藏北无人区和三江源拍雪豹的剩勇,其实我这是第三次来黄河源了,每次都没太大问题,但我知道玛多是214线上最易有高反的地方。

队友们一开始都有自己的主张,不轻易相信药物,但后来实在难受得不行,吃了我给的灵丹妙药30分钟见效,于是都积极主动地抢着吃药了。团队由此得以按计划前往牛头碑、鄂陵湖、扎陵湖。好消息是玛多县城去牛头碑的路好走多了,一半柏油一半平坦的砂石路,极大地缩短了往返时间,至少也算对得起那张几十大元的门票。

几十年前,玛多曾经以畜牧业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县,但过度放牧环境恶化之后又一落千丈成为文明的贫困县,不过此行我看黄河源草原的植被状况有所恢复,又赶上48年来青海降水量最丰沛的一年,水草丰茂之势喜人,扎陵、鄂陵双湖的水势更加浩荡,天光云影风吹水波,湖面就像是技艺高绝的魔术师,变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更有一道彩虹横跨湖面,使我们一行人惊叹不已,湖畔的野营、野炊更是留下难忘记忆。

世外传奇——岭国辉煌达那寺

囊谦一直是我的最爱,我曾说它是唐蕃古道上的寂寞传奇,3000多米海拔的香达镇气候宜人,有着青藏高原少有的湿润。而北部深山里坐落的达那寺更是世外传奇方可形容,达那寺全称达那森格南宗,汉译马耳狮子天堡,因其所在山峰南望像马耳东望像狮头而得名,是国内藏区仅有的一座叶耳巴嘎举派寺院,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末我无意中成为国内第一个把车开上马耳狮子天堡的旅行者,一路上的险象环生足以写篇小说,而今吉尼赛乡也修通了前往达那寺的路,整条峡谷之路异常险峻,风光奇丽无比,众多独具特色的山峰均为超指环王级别,这条充满视觉震撼的峡谷完全可排位于国内最顶级的越野穿越路线之列。

可惜我的老朋友格勒嘉村堪布已不在达那寺回了稻城老家,一时间内心颇有些失落,但阿边活佛悉心地招待了我们,并带我们走遍了达那寺的每个角落和景观,细致介绍了达那寺的历史与现在。阿边活佛最遗憾的是现代人无视因果,寺里经常发生文物被盗的事情。其间我们目睹了达那寺峡谷壮观的云海,还泡了绝品野温泉朗波切尼,汉译大象鼻子。离开达那寺时团队走的尕羊、东坝一线,景色同样变化无穷,而且总共300多公里算是完整环达那寺一周了。

根据《达那胜地经》及相关史料记载,达那寺始建于公元686年,初为苯教寺院,后改奉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寺院建筑为藏族风格,主要建筑包括尕吾拉康、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群、噶嘉麻大经堂、帕木竹巴灵塔殿及叶巴经堂等。

达那寺为世人所称道的重要原因是因该寺与藏族古代英雄史诗《格萨尔》的传说紧密相联。该寺不仅拥有唯一一处的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群,还收藏有岭国四世王族所珍藏的上万件珍贵文物,虽历经刀兵和文革浩劫,文物流失许多,但保存至今的仍然为数颇丰,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岭国博物馆和纪念馆,故又享有“岭国寺”的美誉。

尕吾拉康是该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是康区建成最早的佛殿,素与卫藏地区的藏王宫殿雍布拉康齐名,系公元1068年印度高僧公丁传教至达那寺所建。殿内供有许多文物,其中一樽“乌金鱼翅臼”极为珍贵,其材质似金非金、似铁非铁,其形天然生成,神奇无比。

该寺最珍贵的文物当属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群,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灵塔及相关遗物当属于公元1115年左右的古物,造型带有明显的宋代艺术风格。塔中内藏大量擦擦,做工精细,造型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有一世噶玛巴像、四臂观音像、千手千眼观音像、文殊菩萨像,破碎的擦擦肚中还有古老的贝叶经文,上刻藏文字母:嗡啊嗥。

嘎嘉麻大经堂是该寺最大的建筑,可惜主体建筑大部毁于文革浩劫,现有嘎嘉麻大经堂系80年代初仿原建筑式样在原址重建,规模较原有的为小,大经堂内供有两尊传自古印度的释家牟尼和金刚手菩萨等身铜像,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帕木竹巴灵塔殿位于寺院中心地带,殿内供有三座灵塔,藏传佛教帕木竹巴噶举派创始人帕木竹巴舍利塔居中,藏医学鼻祖宇妥元丁公波灵塔及藏传佛教“希杰决”派集大成者著名的女活佛玛吉拉准灵塔分列两侧。尤其是达那寺的帕木竹巴灵塔,作为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座帕木竹巴舍利塔,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

叶巴经堂因供有叶巴噶举派创始人桑杰叶巴的鎏金等身像而得名,殿内藏有大量与格萨尔史诗有关的珍贵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有:用金粉在蓝黑色的狼毒草纸上书写的三十大将传记,现保存完整的仅有一部。我对这部传记有两个深刻记忆,一是格勒嘉村堪布手捧传记顶礼膜拜,二是阿宾活佛小心翼翼地展开劫后余生的狼毒草纸,说当年达那寺保存的文献有数万之多,现在只有几个。这个强烈的落差不由让人扼腕叹息,在那场波涛汹涌的残酷浩劫中,即使达那寺这样偏居一隅的世外之地,也是在劫难逃啊。

还有传说为格萨尔王及其部将使用过的盔甲、头盔、盾牌,以及珠母王妃的海螺腰带;还有一批罕见的宋代木刻经文夹板,刻有极为精细的佛像等各式鎏金图案,并镶有极为珍贵的珍珠、玛瑙、猫眼石等,其中的一颗九眼石,更是珍贵无比。

现在的达那寺,见不到红墙、碧瓦、鎏金顶,历史的原因,使其外表与显赫的身世难以辨别。它静静地立于马耳狮子山的腰部,灰黄色的外表和村子里的藏民宅融为一体,那或许是一种曾经沧海后的平静,历史的长河,暗淡了刀光剑影,只有高耸的马耳狮子山,依然昭示着达那寺的威严,还有过往的风云。

中国有句古话叫大隐隐于市,那么对于修行者而言呢?是在大闹之市修还是在大静之山修,何种修行更有益呢?当商业的味道充满一些名刹圣地的时候,如果是我,会选择偏远的达那寺,于荒野的寂静中,冥思默想这短暂而虚幻的人生。

达那寺的喇嘛极少,无法看到壮观的红衣潮涌,每日在大经堂诵经的,是三个老喇嘛和两个年轻喇嘛,但这五个喇嘛也未必每天到齐,至少我在的那段时间是这样。用格勒嘉村堪布的话说,老喇嘛念经非常“狠”,这里的狠是用功、用力、用心的意思。老喇嘛不仅要念经,还要同时身兼击鼓、打镲等几项工作,隔段时间还要起身为酥油灯添油。经常是刚刚翻过一页狭长的经文,双手便马上扬起,右击鼓左鸣锣,一人手舞足蹈之际,却有千军万马的气势。

当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棂射入经堂,我经常是靠在幽暗而厚重的墙角,闭合着双眼,聆听耳畔的诵经声,时而高亢密集,时而低沉舒缓,这是一种在荒凉的山谷中修行的艺术,年复一年,永不停歇。这时的我,不再是个单纯的旅行者、旁观者,我身处其中,恍然中在某一刻融入了达那寺的今生。

石渠多秘境,神奇救藏马——石经墙与石经城

川西的石渠草原也称太阳部落或扎溪卡大草原,这里的康巴藏族自由奔放,以部落众多而闻名,我们先到达藏区最长的巴格玛尼石经墙,在空旷的草原上,这条1.7公里长全部由玛尼石搭成的墙宛如信仰的长城,在飘扬经幡的陪伴下静默延伸。

队友们在这里集体表达对信仰的尊重,但最后都饥寒交迫,坐在车里幻想着到石渠县城尼呷能吃上一顿火锅,其实我们都严重怀疑这个目标的现实性,4000多米的尼呷其实才是海拔最高的县城,这么晚了祈祷饭馆没全部打烊才是最贴谱的。但是,当我把饥肠辘辘的大家领到5年前我吃饭的那家邛崃饭馆的时候,四川老板娘居然还记得我,更令人感激涕零的是她店里有一种独特美味的火锅,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慨与感动的呢?

第二天去阿日扎乡的松格玛尼石经城,路上发生了一件奇事。车队刚驶过五明佛学院不久,我看到左tgEnya/A+78RANN3lMfGDlZn8leKsRLCo8ZPIrA9nYQ=侧山坡上有个奇形怪状的东西,看起来是一匹僵硬的马的尸体,侧躺着四腿弯曲呈奔跑状似乎要冲向山下,但脑袋和脖颈却折了180度向相反的方向——原来是一根绷得笔直的拴马长绳绷要命地勒住了它。我以为马已经死去多时,但它突然颤动抽搐了几下,我立刻紧急停车,让队员找刀具,下车冲上山坡用刀割断绳索,砰的一声绳子断了,马儿惊魂未定地站起来,大口喘着粗气,我们把它安置到山下的安全地带重新系好,就像是为格萨尔王挽救了一匹战马,要知道马在藏族同胞眼里是很神圣的动物。

看到恩德尔红山再向左拐就到草原秘境松格玛尼石经城了,相传石经城是格萨尔王为纪念阵亡将士所建,东西长70余米,南北宽40余米,高10多米,传说千百年岁月沧桑,此城陷入地下的部分和地上一样高。这座承载了信仰的城吸引无数的信徒前来朝拜,转经的人络绎不绝,当天刚好赶上十五,这天夜里信徒们是要彻夜磕长头的。我们在石经城西边约1公里外的一个牧民帐篷旁安营,牧民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但晚上的一场骤雨打乱了夜拍石经城的计划,我们在想,这样凄风苦雨的寒夜,信徒们是否还在磕长头呢?第二天早晨我和老寂回到石经城,朝阳中人们围着城转啊转,一个穿藏袍的汉子把头贴在城墙上祈祷很久,我一直也想靠在这样的墙上诉说心语,但我的心还不够坦然平静。另外获悉,昨夜长头依旧,风雨兼程。

马尼干戈度神雕 新路海风洗征尘

阿须草原是格萨尔王的出生地,所以闻名于世。在这里,我们先参观了查扎寺大经堂,非常壮观精致,然后一位堪布带我们去河那边的格萨尔王家寺,寺里有一位身高1米9开外、30余岁的上师,笑容腼腆真诚,他的老父亲相当英武骠悍,我们在上师的引领下到格萨尔王殿里打坐并接受加持,上师居然使用了白酒,相当奇特。第二天团队庄重朝拜了格萨尔王骑马铜像,祭酒抛龙达献哈达,为整个朝拜旅程隆重收尾。

离开阿须草原,我们向着有川藏北线新龙门客栈之称的马尼干戈进发,路上又发生了一件十分离奇的事情,快到马尼干戈的时候,公路左侧的草原上飞起一只秃鹫,我们惊叹着它的身形是如此巨大,但正当它掠过公路的时候,就见一团羽毛激荡开来,然后是秃鹫的身体高高弹起落地,原来它被我们前面的汽车撞翻了,等我们停车时才发现它已瞬间死去,口鼻里流出的血洒在公路上。队员们赶紧把兀鹫从路中间移到路旁,避免再次受到碾压。用卷尺量了兀鹫的翼展有2.66米,怪不得飞起来那么庞大。它十有八九是刚在草原上吃了腐肉,胃部塞满食物影响了飞行,贴地低飞导致惨剧发生,这是兀鹫的一个致命软肋。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为它做了超度。

马尼干戈午饭后,虽然没有翻越雀儿山去德格的计划,但团队去了12公里外的新路海,传说这个高原神湖是格萨尔王妃珠牡洗浴过的地方,大家在新路海欣赏着秀丽的景色,望着湖中河中那些刻着六字真言的巨大玛尼石,我们默默地回忆着此次朝拜之旅,一路的震撼和喜悦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长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