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对策研究
2013-12-29李永琴
摘要: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地理区域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存在学校发展呈局部区域性分布,教育投入不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滞后于城区小学,学生数量少,有辍学现象,教师人数不够,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在2006年颁布新的《义务教育法》的时代背景之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文章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制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小学 教育对策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由于受到地理区域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学校发展呈局部区域性分布。云南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云南许多地区山高谷深,群众居住分散,有5个州市人口密度不足55人/平方公里,多数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办学的特殊性,校点分散、办学成本高、师资数量不足,特殊的办学形式和较高的教育成本制约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近些年,云南省立足于“宜并则并、宜分则分”的原则,大力举办寄宿制学校。多年调整之后,至2006底,云南农村学校教学点和一师一校仍然多达1.2万个。一名教师教四五个学生,或是一名教师给二至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复式教学的现象在云南依然大量存在。[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然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除了经济贫困、教育教学质量滞后等普遍现状和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学生生源不足并有辍学现象。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实行了计划生育,客观上孩子少了。其次是部分家长到外地打工顺便把孩子带到外地大城市就读,或者是想办法将孩子送到集镇、县城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入学。最后是家庭因素。即便是义务教育,免费上学,一般上到四、五年级就有辍学的情况,其原因是家庭价值观的低下,家长对子女期望值不高,留守儿童问题突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贫困,多数家庭家境贫苦,即便孩子上得了学也没钱供孩子上高中、大学,不如早回家,节约家里的未来开支。另外是农村大部分劳动力涌入城市,不方便带入城市就学的孩子只好留在农村。缺乏父母照顾的孩子自制能力差、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然会厌学、逃学,直至辍学。
2.部分小学教师人数不够、教学素养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数量少,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人数也是三五个不等。有的农村小学年级数比教师人数还多,这样教师不得不上多门课程。不然,有的学校只好开几门主课,如体育课就让孩子们到学校教室外玩耍,美术课有的就不上,如自然、社会等课就只发个课本。另外,由于在农村基层教学的大多数教师是由过去的民办教师就地转正,许多教师没有受过正规培训,基础较差。还有一些教师边教书边种地,没有把精力全花在教学上,有的甚至把教学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搞其他赚钱的行当当成主业。少数教师经常在牌桌上度过,这些人拿的是国家工资,干的是非教师的事,坑害孩子的前程。
二、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1.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和“两基”攻坚工作绩效。目前,新机制已显现出极大成效,农村教育的面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得到了保障。“2008年春季,云南省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的学生达602万名,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92.82%,覆盖了全省所有农村和县镇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
2.加强管理,缩小校际差距。
2006年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已经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建立合理的分担公共教育的长效机制,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建立起城区学校带动农村中心校、农村中心校带动各村小学,强校帮弱校、弱校学强校的网络机制,从而使校际间健康协调发展。
3.健全机制,加强资金管理。
各级党政要真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管理和使用机制。把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除全部兑现学生公用经费外还要切实解决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校舍建设、教育装备等资金缺乏问题。着力资金调控,建立资金流失、浪费追究制度,实行资金收支报批制度,强化领导资金责任审计,严格控制非教育经费资金开支,尽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抑制债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核实各校债务,帮助学校制订还债计划,监督学校逐步偿还债务。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从2007年起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是一件惠及亿万学生和家庭的大事、好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好事做好、做实、做到位。我们要精心部署,认真做好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特别是各级财政投入的落实和及时到位。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保证教师的合理收入。”[3]身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期待各级财政投入的落实和到位,希望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关心能够落到实处。
4.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谈道:“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规模。继续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3]这给了我们一个导向和要求,教学资源配置和整合势在必行。改变城区教师过剩,而农村小学缺编严重的现象。各级政府应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将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的村小撤并、整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应迅速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有关职能部门扩大专科毕业生的分配比例,要想方设法引入年富力强的人才,逐步改变教师老年化的状况,使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尽快达到年轻化、专业化。继续加强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检测,进修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扩大业务培训面,拓展业务培训深度。各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业务轮训。要充分发挥支教教师和特岗教师的作用,多为本校教师上示范课。举行诸如“骨干教师引路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教研组研讨课”、“期末复习引路课”等活动,锻炼课堂教学艺术,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广泛开展教师帮扶活动,认真做好业务尖子、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训,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另外,当前最重要的是向广大教师宣传新课改的重要性、必要性,宣讲新课改的做法、途径,提高教师投身课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改革。
5.拓展信息交流渠道,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建构和谐校园。
随着国家在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云南现代远程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近3年来“云南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资金4亿多元,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1299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06个、计算机教室1435间,工程建设已经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97个县,覆盖率达到全省农村中小学的73%,其中9个州市全面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4]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更应该与外界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和平台,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远程教育灵活多样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留住学生、发展学生。
三、结语
要从根本上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生源不足、“辍学”现象、教师人数不够、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国家和各级地方职能部门必须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和监管。加大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继续深化和发扬“特岗计划”,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和人事制度,推行“远程教育工程”和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小学生信息技术课,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厅.“特岗计划”是解决西部农村教师难题的有效突进途径[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9/info35789.htm.
[2]云南3年来贯彻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09/info1206059689106709.htm,2008-03-20.
[3]周济.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1-02.
[4]杨云慧.云南远程教育覆盖最后32个县项目总投入1.6亿[N].中国教育报,200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