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PDCA循环法促进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2013-12-29赵静

考试周刊 2013年48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引入PDCA循环法,详细阐述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订三年素质教育计划、实施过程管理、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成果、制定改进措施四个环节的主要步骤和工作重点,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性,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建设者,高职院校也随之蓬勃发展。时代的特性赋予了每一届大学生许多新的特质和使命,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特点、成长意识及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很大变化,这使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从“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出发,引入PDCA循环法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成才。

1.什么是PDCA循环法

PDCA循环是由瓦特休·哈特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的,后来通过爱德华·戴明博士的推广得到广泛的流行,也称为:戴明循环。这种方法的要点是一切工作都应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plan),包括确定目标、工作计划等;第二阶段是实施(do),就是贯彻执行计划;第三阶段是检查(check),即检查计划执行的效果,找出问题;第四阶段是处理(action),即推广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制定纠偏措施,对问题找出原因,为下期计划提供资料。

PDCA循环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项活动,无论多么简单或多么复杂,都遵循如下的循环,如图1(a)所示。这种循环是一个动态循环,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如爬楼梯一样,如图1(b)所示。经过第一次循环提高一个台阶,然后在新的台阶上经过第二次循环,再提高一个台阶,如此类推。经过一个循环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并把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轮循环解决,使下一轮循环的水平更高,质量更好。同时,由于PDCA循环适用于每一件事情,所以对于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来完成,每一项小任务依然可以遵循PDCA循环,使之不断完善。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每个小环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从而推动大环达到新的高度,如图1(c)所示。

图1 PDCA循环

2. PDCA循环法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学生学有所长,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生源自身情况的变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弹性学制,学分制推行,教学管理制度等都对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运用PDCA循环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不断完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下面就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活动对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2.1 P(计划)阶段——素质教育三年计划

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大一年级新生正处于角色转换的适应期,稳定情绪、熟悉和理解大学生活、明确成长标准是他们首要任务;大二年级学生的焦点主要放在学习、塑造自我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大三学生面临毕业,最关注的热点是就业,他们渴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和单位。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大学生成长的这种阶段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内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用容易震动大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充分实现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2.1.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新理论、新思维、新观点纳入教学中,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基本素质教育与现代文明素养;要把学生理论学习与科学有效的考试考核方法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2.1.2加强和改进主题班团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思想品德素养。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主题班会的系统内容。按照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升规律和要求,分年推进相应的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重点围绕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

2.1.3完善和落实时事学术报告制度。引导学生参与时事活动,体验时代潮流的蓬勃发展。时事学术报告要把开放视野、世界文明、人类价值、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建设成就等作为主题来进行。

2.1.4开展意义重大的主题活动。要把主题活动切入到重大历史事件、优良传统活动的纪念日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把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主题活动项目要大胆创新,求实精选、不断赋予活动新的境界,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活动具有时代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快乐接受。

2.1.5加强党团建设和党团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创先争优入团入党。务实地开展党团活动,提升成员的人生理想境界,增强成员本领,提升党团员在学院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增强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学生先锋队,成为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的示范力量。

2.1.6加强学生特长教育的活动建设,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快乐,提高水平。要规划社团建设,重点建设文学、美术、音乐、书法、体育、演讲与口才、辩论、摄影摄像、科技竞赛、项目策划等人文素质类社团。加强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队伍建设,抓好学生声乐队、器乐队、合唱团、舞蹈队、礼仪队、情景剧团、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田径队等组织建设,由专业老师进行常态化训练。强化特长选修课建设,把一些如音乐、体育等培养学生特长的课程纳入选修课并给予相应学分。

2.2 D(实施)阶段——素质教育活动实施

2.2.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分年级进行。大一年级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年级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大三年级树立学生民主法制观念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坚强信念。

2.2.2开展主题班团会,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月各开展两次。大一年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苦乐、荣辱、美丑观;树立正确的友情、亲情、爱情观;大二年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观,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快乐地度过大学时代;大三年级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我为社会、社会予我的感恩思想;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法制和制度,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诚信、节俭、竞争、自强、自立、公正、平等品质。

2.2.3每年4次时事政治报告。大一年级主要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时代激情;大二年级通过报告让学生增强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大三年级重在引导学生树立勇立潮头、顺应潮流、参与发展、积极贡献的时代思想。

2.2.4主题活动可以运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元旦”军训、教师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进行组织。

2.2.5每年组织二期党的知识培训班,二期入党前培训班。每年要物色一批、培养一批、发展一批、输送一批党团员。

2.2.6每学年第一期进行以大学生艺术节为主的各种学生文化活动。学年第二期进行以学生运动会为主的各项学生体育活动。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依据素质教育三年规划,使学生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在实践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3 C(检查)阶段——评价素质教育成果

在PDCA循环中,C(检查)阶段是重要的一环,它是推动事物向前的原动力。在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可以采用PDCA循环法,教育活动开展前设计好实施的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做出修正,最后通过考核或布置作业的方式评测教育活动的效果。制定改进措施,为下一轮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检查阶段的内容可以有:

2.3.1通过书面考试,查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实际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等等。

2.3.2通过书写个人心得体会和实践报告,分析学生的活动情况。在班团活动后,查看学生的个人心得体会,研究班团活动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在每一次时政报告和主题活动后,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分析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学生体验活动目的的情况,以及活动意义的实现情况。

2.3.3通过成果展示,评价素质教育效果。根据艺术节和运动会中参与学生的获奖情况,可以了解学生赛前的准备工作,思想和心力的投入情况,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变化,等等。

2.4 A(处理)阶段——制定改进措施

这一阶段主要从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和成果评价来分析与预期的素质教育目的之间的差距,研究改进的措施,并进行再检查。

如对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开展班团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就业的关心,可以安排面试技巧介绍、模拟招聘现场、调适就业心态等主题的班团活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有锻炼意义的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爱心公益等活动。

对上述两个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需要在下一轮素质教育PDCA循环中进行检验。通过后续的PDCA循环过程发现,以上改进措施切合学生实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运用PDCA循环法促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体会

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单看某一门课程成绩的优劣,而是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又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哪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哪些可以在大学阶段进行有计划的培养,都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分析总结。运用PDCA循环法,每一次循环都从学生的成长实际需要分析开始,将上一轮循环的评价结果、改进措施等输入到下一轮循环。这样,素质教育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更切合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PDCA循环[J].职教通讯,2001(6).

[5]刘自华,等.遵循PDCA创新教学方法[J].技术物理教学,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