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法制渗透
2013-12-29陆立平
生物科学发展的许多重大突破,产生的许多新观念、新成果和新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推广运用,常常引起新的道德和伦理等问题,甚至别有用心的人以此作为他们的技术平台。所以生物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对社会、人类和生态的影响,遵守法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它真正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近两年犯罪技术化和犯罪年龄年轻化比例剧增,一次次给人们敲醒了警钟。如何有效地预防犯罪,让技术犯罪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专家们一致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最为重要。中小学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还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挖掘教材内容
初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这时要根据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制定法规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自觉地遵守法规。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根据遗传的基本规律,说明近亲结婚隐性基因相遇的概率很大,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亲禁止结婚。”资源、人口和环境是当代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又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制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在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内容时,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颁布了很久,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是对生物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无知的表现。接着结合书本的内容,向学生阐明生物必须依赖环境而生存,更强调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人必须对自然界生命持尊重的态度,并牢牢树立起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大量具体事例说明生态平衡破坏后引起的后果,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珍稀动植物要严加保护。因此,国家制订了《环境保护法》,其中规定:“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和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等。
二、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强,对于形象化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在讲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资料分析“有毒物质在生物链中的流动和积累”时,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小游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即以31个学生为一组,每组准备若干个小纸球,小纸球代表有毒物质,四种型号大小不同的纸盒(编号A、B、C、D,且D>C>B>A。A型16个,B型8个,C型4个,D型2个,每个学生拿一个纸盒,第31个学生准备一个较大的口袋),然后让学生A装满纸球,并数其个数,然后依次每2个A放入1个B盒中,每2个B放入C,每个2个C放入D,每一步都要计数,完毕进行比较,看哪一盒纸球个数最多。最后让学生D把盒中的纸球全部倒进第31个学生的口袋中,当他数完其个数并汇报完后慢慢倒下。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到了物质在食物链中流动和积累的情况,同时也感受到水体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最后老师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遵循学生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能完成寓法制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的重任。在学习青春期时告诉学生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成熟,性心理会发生很多变化。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组成部分,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性问题、接触到的性信息等缺乏处理经验,且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又不愿互相交流。正如一个人的生理健康需要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一样,一个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也需要各种营养。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性角色,使生活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不让对异性的冲动主宰自己,面对性骚动能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与异性的交往应在集体活动中,尽量避免时间过长、过晚或单独约会。教育学生只有把时间、精力用在学习和锻炼身体上,将来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同时告诉学生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青年的成长,都是有益的。又如,在学习《人的生殖》中的胎儿营养与废物交换时,观察从胚胎到胎儿到新生儿产出的大致过程插图,观察子宫内胎儿、脐带和胎盘关系示意图,教师通过具体的数据介绍母体身体的变化,她们忍受着许多不便和痛苦,一切都是为了后代。然后向学生提问:面对母亲无私的奉献和博爱,你们应该怎样回报?让学生讲述母亲在生活中对待自己的点点滴滴,使全体学生端正态度,提升认识,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长大后更应该好好地报答父母。在生物学教学中,只有结合生物学知识教育与法制教育,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影响,才能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
总之,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在课堂上必须渗透法制教育有关知识,一方面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而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对象,使它在法制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法制教育普遍展开时,生物教师应抓住这次机遇,积极投身,尽己之长为法制教育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