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3-12-29夏雨农

考试周刊 2013年48期

初中生正处在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初中生受多元价值观念的考验和挑战。学校作为系统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在中学期间,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或者书本了解一些思想政治理论,了解一些比较肤浅的东西,不能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深入的探究,不能够积极主动地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让自己在实践中更好地诠释理论知识。中学生应该试着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中学生还应该尝试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增强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促进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另外,实践式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实现生活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价值。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看到一些社会现实的同时,参与其中,加深中学生对国家的国情、人文的理解,形成更全面的认识,避免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脱节,使自己的认知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生活中的实践,促进中学生认知方面的转化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建设。

2.加强时政教育

时政教育要善于组织,有计划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多种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享受快乐,感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1时政知识介绍演讲

时事政策教育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等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家乡的变化等,经常进行时政知识介绍,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外大事,也扩大了知识面。

2.2开展要闻时政演讲

让学生上台演讲,这是一条锻炼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极佳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时政要闻。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卡片,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上台演讲,开展小组竞赛,教师要作演讲小结,肯定学生成绩,指出不足。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不仅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演讲过程中受到了教育。

2.3办好时政小报

办好时政小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报由学生自己选材、设计、剪辑、编排。收集时政材料,自己制成小报,在班级、学校交流,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自我教育。

3.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硬性灌输就能完成的,我认为它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践行这样复杂的过程。

在情感教育上,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每个假期都要到外面去旅行,目的是在每学期伊始,总能有新的见闻和感受带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他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热爱,感染着他的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个认识他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影响。

潜移默化是情感教育的较好方式,一个小品,一首好歌,一段故事,一次交往,一次出游,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部电影,一种习惯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

在情感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做起,向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努力,这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在普通与优秀之间,只有先做好一个普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先培养学生拥有普通人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如善良、公正,有爱心,会体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肯为别人付出等品质,他才有可能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学生逐渐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其内容、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还知识以本来面目,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要面向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恰当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做有以下几点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和更新知识内容;提高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逐渐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5.加强法制教育

很多青少年做了违法的事情自己却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根本无法辨别是非黑白,不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崇尚武力,喜欢以暴制暴,甚至认为正义在自己的一方。对此,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