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目标定教学,还主体于学生

2013-12-29于志富

考试周刊 2013年48期

课堂是教学的舞台。当前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在原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之上,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倡导开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自主学习、渴望学习,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是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己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创造性地学。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前,我就和学生互动: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随意说出它的其中两边的长度,我就能很快说出它的第三边的长。学生有点疑惑,认为老师在说大话。于是有学生问:“如果它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和2,那么斜边是多少?”“”,我立刻回答出来。又有学生问:“如果斜边是5,一直角边是4,那么另一直角边是?”“是3”,还没等他说完,我已脱口而出。“如果两直角边分别为2和3,那么斜边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此时引入课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学习完勾股定理后,再让学生验证刚才老师回答的正确性,进一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大胆质疑,激活数学思维

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意识的开始,是创新思维的开始。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需有某项技能,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去发现,发挥想象力。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只有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判断三角形相似”时,就其中的“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个判断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就复习了三角形相似的有关知识。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途径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回答学生的提问,其目的就是激励其他同学。并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如赞扬学生此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有价值,或是赠书作为鼓励。这些策略能极大地鼓舞全班同学,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数学学习注重的是过程,并不只是结果。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要调动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知识后,让学生动手剪一些美观的轴对称图形,并把它们贴在黑板报中,或在宣传栏中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应用数学发展得很快,因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显得很迫切。在学习“三角函数”这个内容之后,可让学生利用比例关系测量旗杆的高度。在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经常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市场调查,计算银行利率,调查商品价格等。经常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学探索活动,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查找信息,学会搜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从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开展学习

生活性是数学学科内在特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作为具有丰富情感特性的客观存在体,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在良好学习情感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一次函数是“数”与“形”有效结合的重要章节,学生在初步接触时,往往会对一次函数性质,特别是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以及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组)、正比例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等知识内容产生一定的学习困难。我在教学该章节知识内容时,针对这一实际,抓住一次函数的“生活性”特征,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小明去散步,从所在小区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刊亭,看10分钟的报纸杂志后,用15分钟时间返回家里。请你画出距离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像。”让学生体会一次函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主动参与新知学习与问题解答活动。

五、结合实际教学,实现目标的持续性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出分布、分点的做法,开展具体的学习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感知并且明确教学目标,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把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等一并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如设计这样的问题:“在△ABC中,∠C=90°,(1)已知a=3,∠A=30°,求∠B和b、c;(2)已知∠B=60°,b=3,求a、c与∠A;(3)已知:方程4x2-2(m-1)x+m=0的两个根是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余弦,求m的值。”对这类题型的探究,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集体交流中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主体性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心理呼应,还是学生人格与思维品质趋于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造,主动联想,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深入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