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后习题内涵分析
2013-12-29荣烨华
摘要: 高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具有诸多教育内涵,如知识内涵、拓展内涵、提升内涵、模型内涵、评价内涵等。对于教师而言,全面认识习题的作用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后习题 内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教学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新课改要求教师更全面地开发教材知识,并与生活相联系,努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进而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教育体系。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内容与教育指向,而这些都在教材的课后习题中体现出来。严格来说,高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具有多少教育内涵,课堂教学就应当包含多少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全面解读课后习题的教育内涵,对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1]。
一、课后习题的知识内涵
不仅仅是高中阶段,整个数学教育系统中的课后习题也都蕴含着知识这一基本教育内涵,其教育功效在于通过解题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能[2]。而与小学、初中所不同的是,高中数学课后习题更贴近于生活,准确地说,是从生活中提炼实例并将其加工成为习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导入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解题”不是纯粹的数学活动,而是在积累解决生活难题的经验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解题时联想到生活,进而在生活中懂得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课后习题的拓展内涵
高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拓展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某单位有老年人28人,中年人54人,青年人81人,为了调查他们身体状况的某项指标,需从他们中间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则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分别各抽取的人数是多少?(选自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这道习题其内容本身就涉及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于学生而言,在解题时首先联想到的是生活中的“某单位”,将“单位”换成“学校”,对解题是否有所帮助?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其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懂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已知a,b,m是正数,且aa/b。这道习题可以用比较法证明,也可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以及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来解,从而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课后习题的提升内涵
课后习题仅是一个媒介,获取答案并非解题的根本目的,而是通过不断解题反复验证学生的已知,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并由此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积累经验并懂得用已知探究未知,进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设立课后习题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解题很难,难在哪里?即难以用已知解答未知。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教育目标过于单一。用最简单的说明公式说明:已知+思维+探索=未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并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解题中不断地提高能力。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提升内涵不是单一的,无数道内容不同但目标相同的习题可能只能提高学生的一种能力,如思维能力。而无论哪一种能力,都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形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将这些习题综合起来加以利用,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而非单项能力。
四、课后习题的模型内涵
抛却复杂而又繁琐的理论论述,所谓建模思想即在解题时将生活实例与数学习题相结合,并形成一种思维惯式,从而实现既能用已知解答数学习题,又能用已知解决生活难题的最终目的。严格来说,每一道数学课后习题即是一个数学模型,而课堂教学应与课后习题的“模型”理论一致,即每导入一个课题,都伴随着一个实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课后习题时用思维开展数学仿真活动,而解题在学生眼中也不再是繁琐和枯燥的代名词。这样数学课后习题的模型效用也才能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也不再只有理论知识。
五、数学课后习题的评价内涵
如果说数学课后习题的上述四种内涵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话,那么,课后习题的评价内涵则是仅针对教师的。因为教学评价是由教师发起的,而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考核,更是对教学的检验。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的课后习题都是与该章(节)课题相对应的,以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以课后自学为评价情境,以课后习题为评价手段,以解题答案为评价结果,在围绕课堂所开展的教学评价中,以课后习题为主体构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课后习题不仅具有知识内涵、拓展内涵、提升内涵、模型内涵,更具有一定的评价内涵,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重视课后习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课后习题的教育功效,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并为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云霞.利用课后习题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4B):49-50.
[2]马荣辉.例谈苏教版(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的特点[J].数学之友,201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