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课外阅读指导

2013-12-29丁春苗

考试周刊 2013年48期

摘要: 课外阅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呢?本文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荐适宜初中生阅读的书籍;教给方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序化地开展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激发兴趣 推荐书籍 教给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着力于运用,是众多语文实践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其在语文教育中有难以替代的功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才能真正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得成果。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他们坚持广泛阅读的支撑点。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热爱,语文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一)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

教师热爱书籍,喜欢阅读,学生耳濡目染,阅读才会成为他们的精神需要。在书声琅琅的晨读课上,我们不妨手捧一本书与学生一起放声朗读;在安静的自习课上,我们不妨坐在学生中间专心地阅读书籍;当你读到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你会情不自禁地向学生推荐,和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实践证明:教师如果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在授课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就会赢来学生羡慕的眼光,自然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外阅读不是繁重的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

(二)教师运用教学艺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期待。

教师要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和方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期待。如:课内迁移法,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用一些课外的知识照亮某些问题,有时又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让学生一心想要通过阅读来了解。如教学《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时,谈到玛丽·居里的坚强,我穿插了如下内容: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在事业上蒸蒸日上时,一场车祸却无情地夺走了居里的生命。承受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居里夫人如何在悲痛中继续实现他们的科学梦想?这就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的欲望。我拿出人物传记《居里夫人》向大家展示,课后班级掀起了阅读这本书的热潮。又如以讲诱导,教师可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建立有趣的课外书的表象,让学生产生对课外书的向往。教师可以先引读部分故事,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也可以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渴望详细了解整本书的欲望。

教师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和学校领导沟通,让学校向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提高书籍的流通性和使用率。在班级组建“图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推荐适宜初中生阅读的书籍

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识别能力较差,在书籍的选择上,如果没有作正确指导,就会陷入误区,违背“好读书,读好书”的课外阅读的宗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需求,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适宜初中生阅读的文学名著。另外,还应遵循“兴趣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学生的立场,尽可能地推荐初中生喜欢又适宜阅读的书籍。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跟学生进行个别谈话,针对具体情况为学生精心挑选那些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的书。

三、教给方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序化地开展

针对当前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及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无序状态,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一)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课外阅读的时间在课外,但初中生学习科目繁多,各科的教科书和讲义都要在课外温习,还有不少练习也要在课外做,要留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初中生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把要读的书随身携带,利用课间、等人、等车等点滴时间读几页,读几行。每天挤出时间阅读,持之以恒。一年中还有寒假和暑假,利用起来,日积月累,只要坚持不懈,效果就一定很好。

(二)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平时,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①读序目法,如果读的是整本书,先看序文或跋(后记)或作者、编者的前言或出版说明,知道全书梗概,了解出版意图,再读目录。在此基础上,名著阅读可以先挑自己感兴趣的或是与课文结合比较紧的去看;如果读报纸杂志,则首先浏览内容提要、新闻标题、导读等,其次看头版头条,最后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慢慢品味。②略读浏览法,这是快速阅读的技能,用这种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人物关系等。③精读法,对于精彩片段反复仔细地阅读,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精思熟想,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评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等。④猜测法,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封面通过目录通过插图猜测故事的内容,通过上下文,通过前后章的连接推测人物命运,推测故事发展的走向。教师要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用这些方法来阅读。

(三)手脑并用,让阅读有所收获。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即在读书时圈圈点点,写写画画。叶圣陶指出,阅读时“想到了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读书的一个好办法”。学生只有真正做到手脑并用,才会受益匪浅。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在书海中遨游,才会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