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探讨
2013-12-29王彬
摘要: 新课标、新教学理念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更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要以教为辅,以学为主。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探求,促进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读、议是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之一,会读的语文学习要求教师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法、悟法、得法、有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优质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是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正确教学观念的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是教师精讲,学生乐学、会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新课标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新课标、新教学理念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更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智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要会自学。新课标、新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贯彻,在教学实践中获得验证。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那么,新课标下具体的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语文教学要教为辅、学为主。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离不开教师的正确而精当的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独讲、主讲的方式要改变,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用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的“讲授”对于学生而言只能是外因,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把课堂的有限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探究,体验失败,感悟成功。只有把自学引入课堂教学,并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才会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求者,而教师要由以讲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重在激励学生思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上。
在语文教学中,要变教师作总结为学生求结论。面对探究性问题,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地自得结论,而应让学生在感知中探求。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调查访问等方式寻求答案,获取结论。例如:讲《我是一条小河》一诗,我不是逐字逐句地分析推敲,而是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让学生自己探求,感悟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了解诗歌知识,再通过朗诵感悟诗歌意境,最终自己作结论,并与其他人作比较。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思想性格可能会不尽相同,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要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进行自学阅读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求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能适时适量地提出问题,以明确教学目的,处理教学内容,却不一定注意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而非教师独自设置问题,学生被动作答。教师应巧设悬念,鼓励学生自己探求,促进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那种简单浅显的无思考余地的问,不能引发学生想象力与思维力的问,有不如无。学生的“问”应是思考之问,是对课文充分感知基础上的探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探究性发问是学生自我开拓智力资源的钥匙。所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语文课堂上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鼓励多问。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宜作简单总结,而应该加以点拨,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更多。
语文教学要以教为辅,以学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二、语文教学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重感悟就是要以读为主,先实践再练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所谓语感,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语言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培养该能力。
读、议是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之一,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培养阅读乃至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要增加学生的读书时间,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通过多读、细读、深思、议论这一过程进行语感训练,然后通过综合练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在语文教学中重读,已然成为语文教师乃至语文教学界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侧重学生自由读却还没有普遍落实,“读”法不一而足、异彩纷呈。当前,很多语文课上齐读太多,组织较好的齐读,有时的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但齐读太多,无疑就会减少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限制了其自由感悟。
对语文教学来说,积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语言积累。妙词佳句、古诗古文等应要求熟读成诵,以期让学生完成文字语言的内化,进而完成感悟过程,这是一个对语感的训练。
读懂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但仅满足于读懂是不够的,会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会读的语文学习要求我们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法、悟法、得法、有法。
素质教育就是素质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要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益于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既要爱学,更要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使他们在学习上得法、有法,学生的学习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并充分了解学生,以期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导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在其掌握方法后给予充足时间让其自学。这样学生就会自觉运用学到的方法,并通过自学对所学知识有所领悟。例如: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任务,通常说的阅读能力实指默读能力,但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相互促进,两种技能同等重要,都要教学生学会。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例让学生学习这两种读法,领悟两种技法,特别是默读,更应掌握。默读要培养学生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的能力,为此默读可以作为课堂作业,还可以拓展到课外。
四、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种教学模式合理运用的优质课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所以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加强阅读训练,抓根固本,深入理解领悟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科学,过程是否优化,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优质课堂。
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教材,运用启发、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处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就不能再采用单调而固定的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借助画面把学生带入意境,画面的呈现形式可以是挂图或幻灯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优质课堂教学结构不再强调每课分段分层、解析段意、归纳主旨,而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激活课堂,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合作探讨,和教师共同解决课文,应对问题。这样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课堂,也一定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是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正确教学观念的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是教师精讲,学生乐学、会学的高效课堂。为此,教师应优化处理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优化教学环节,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其学法、悟法、得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实现“授文育人,达意传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