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13-12-29李晓妹
摘要: 教学语言不仅关系到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就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语言素质 非语言性“语言”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学语言不仅关系到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就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谈谈想法。
一、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1.教师语言要规范,讲普通话。研究表明,在教师标准发音与方言发音两种情境下,学生对教师人格特征、讲课效果和人际吸引等方面的评价都不一样,讲普通话的教师在各年级组学生评价中的等级均高于讲地方话的教师,与男教师相比,讲普通话的女教师能获得更高的评价,而讲地方话的女教师则获得更低的评价。规范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对学习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教师语言要简洁,条理清楚。教学语言要简洁,要抓重点,抓关键,抓问题的实质。若教学语言过于冗长拖沓,就会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的效果,令学生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吸收能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好开头、过渡、结尾,在简明的基础上,对事物深入理解,弄清本质,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条理清晰,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语言要生动,幽默风趣。好的课堂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美”:音美、意美、形美、情美。音美就是要讲普通话,意美就是要求简洁生动,形美追求藻饰,情美讲求道德情操高尚,这样语言才会富有吸引力。幽默的语言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善于驾驭幽默技巧的老师可以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变枯燥为轻松,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而不乱,井然有序而不致沉闷。这样必定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切忌用假、大、空的口号式语言进行空洞乏味的说教,而应该蕴涵着丰富事理的哲理性语言、别具一格的见解和精彩不俗的警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形神兼备”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多维的思考,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心理和文化素质优化教学方式,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
1.良好的语言功底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运用多种形式表达不同体验。遣词造句精确、洗练,避免言不必要的重复,讲课时思路要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词语之间的联系要紧密,相互衔接,力戒前后矛盾,词不达意或牵强附会,或出现逻辑上的错误,保证传情达意恰如其分,准确得当,并且要赋予深刻内涵。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感受:平实朴素、意蕴深厚、清新隽永、深入浅出。
3.教师要深厚文化底蕴,注重教学方法,展示自己。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就必须首先将自己的基本功打扎实,自己要有个语言库,贮备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由点到面,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这需要教师平时注意积累,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不同教材的不同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所学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教师不仅要吃透大纲和教材,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阐明每一段落的意思及其相关联系,完整无误地掌握文章的中心议题、写作方法及其目的意义,还要透过书本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美,用现有的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语言和感情的美,激起他们对每节课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
三、非语言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赞可夫说:“要知道人说出来的话,不仅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做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和体型,与声调相结合,强化有声语言,使其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态势语言使用恰当,可以加大语言力度,强调要传授的知识。教师用微笑的表情、眼神、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中能收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效果,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这是有声语言、文字语言难以表示或表达的。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艺术家。
参考文献:
[1]茅丽华.塑造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VOL21(2).
[2]马波.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的运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