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之乱象
2013-12-29刘波
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文章着重探讨了这一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诸多乱象及改革思路,对人们重新定位和规划这一课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课程乱象 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是随着2000年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普及而兴起的,因而具有起步晚、窠臼少的特点。正因如此,导致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诸多环节出现了一些乱象。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这一课程的建设有所帮助。
一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乱象主要存在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确定等诸多环节中,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的开设本身是否必要存在一定的分歧。
虽然高职高专从起步到发展已走过不少年头,但在课程的设置和内涵建设上仍存在一定的盲区。尤其是《大学语文》这类公共基础课是否有必要开设分歧严重。有的认为高职高专就是培养社会的蓝领工人,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已基本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与其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课程上,还不如多增加一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大学语文》课程要么成为摆设(课时量很少),要么予以取消。有的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性学科,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趣味、阅读表达能力大有裨益,而且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有力保障。学生在中学阶段虽有学习,但由于中国独有的应试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偏科或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其语文能力远未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其语文功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连基本的读、写都困难,更别说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鉴赏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大学语文》不仅不应该取消,反而应予以加强。
(二)教材的开发五花八门,随意性强,教材与教材之间缺乏基本的尺度和标准。
由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起步晚,国家虽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高教司),但截至目前,尚未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统一教材。这就造成了一个乱象:各个高校竞相开发自己的《大学语文》教材。仅笔者所接触到的就有莫道才主编的《大学语文》版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第1版),王建庄主编的《大学语文》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8月第1版),郭孔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版本(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第1版),潘艳丽、赵君秋主编的《大学应用语文》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第1版)等十余种。仔细翻阅就会发现: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一。有的侧重古典文学,有的则对现代文学偏爱有加;有的以文学鉴赏为主,有的则文学鉴赏与文体知识并重;有的与中学教材重叠过多,有的则一味求新。这就让使用的学校和教师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三)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主观性太强。
不仅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教学院校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就笔者接触的一些院校来看,一般是把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权交给授课教师,而授课教师往往以自己熟悉的程度和备课是否方便作为取舍标准。明明有些教材无论从选文的思想性、知识性,还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上都算得上上乘,非常切合学生实际,但仅仅因为授课教师不熟悉,备课不方便,便遭到冷遇。相反一些知识陈旧、形式呆板的教材,仅仅因为授课教师备课方便,就成了多年的保留教材。凡此种种,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教学实际效果自然大相径庭。
二
要想改变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诸多乱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与时俱进,统一认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初衷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非文学专业大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的下滑而采取的补救措施。由于中学教学的缺失,高校教学的忽视,现如今,硕士生、博士生不会写论文已不是新闻,本科生不会写自荐书、求职书也非个例。至于大学生的文学素质、文化素质就更不敢恭维。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日趋边缘化,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短板的弥补。
其次,出台国家统一审定的规划教材。国家除了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外,还要出台统一的规划教材。虽然没必要像中小学教材那样刚性,但起码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蓝本。在教材之内再赋予教师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注意与中学教材的衔接与延伸,避免盲目重复。
再次,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延续性,开设相关选修课。各院校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学时量少,且学习时间固定,导致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延伸性,客观上削弱了《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对人格的塑造功能。因此,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选修课。诸如:诗词鉴赏、小说阅读、秘书写作、申论辅导等专题性课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将来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社会功用。
最后,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一是利用网络整合相关资源,将《大学语文》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和优质资源效能的发挥。二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以上是我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一些设想与看法。当然,这一课程的改革还涉及诸多方面,如任课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等等,有待教学一线的各位同仁继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莫道才.大学语文.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8.
[2]王建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3]郭孔生.大学语文.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07.
[4]潘艳丽,赵君秋.大学应用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