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应当学会反省
2013-12-29主持人:陈彤
有人说,孩子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此话颇有道理,不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家长漠视孩子犯错误,而是要把孩子所犯错误看成宝贵信息,及时反省,找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的过失造成的,只有当家长修正了自己的不当教养方式,孩子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遗憾的是,这个道理不是所有家长都认同,有的家长甚至讽之为“孩子有病,家长吃药”。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顾连军先生,与家长朋友共同座谈这个话题。
不求甚解,适得其反
周毅飞(8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出生的时候,社会上正流行赏识教育,我也买了几本这方面的书,认真地学习,准备对儿子施行最好的家庭教育。在我不断的表扬和鼓励下,孩子成长得挺顺利,整天快快乐乐的,但是等他上了幼儿园,我逐渐发现他身上的一些毛病。比如,他在幼儿园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老师表扬了他,给他发了小红花,他就高兴得不行;如果老师表扬了别的孩子没有表扬他,他就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如果老师分配他打扫餐桌之类的事,他特别服从,但如果事后老师没有表扬他,他就很生气,认为老师欺骗了他——原来他服从老师纯粹是为了赢得表扬!请问,这是赏识教育的害处吗?
主持人:赏识教育是一种依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顺应儿童心理成长的教育理念,强调以赏识为基础,发现孩子优点,挖掘孩子潜力,激发孩子激情,绝非简单的表扬。家长不能单从“赏识教育”的字面上理解,而应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表扬,科学地引导。
童欣然(10岁女孩的妈妈):可能我太传统吧,我信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箴言,女儿从小到大很少得到我的表扬,反倒经常挨我的批评。后来我听过一场家庭教育的讲座,专家谈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有“边界意识”,就是给孩子制订规则,各种各样的规则,从学习到生活,从行为规范到奋斗目标,一样也不能少,否则孩子就会像荒草那样疯长,没有规矩。我非常同意专家的看法,事实上这些年我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我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我发现她自信心不足,遇事往后躲,在班里连小组长都不敢参加竞选,运动会更是不敢报项目,因为怕输。我纳闷,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
主持人:一味地表扬和一味地批评都是走极端。请顾博士谈谈看法吧。
顾连军(教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两位家长谈到的孩子表现,看似相反,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根本原因是父母的过度表扬和过度批评。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出于爱孩子的本能,或对某种教育理论的一知半解,喜欢无原则地表扬孩子,结果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长此下去,孩子的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人际关系也会遇到麻烦。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在群体生活中没有安全感和价值感,当然也就没有激情。偏激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所以家长应当学会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偏差,并及时纠正,以避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童欣然:怎样才是不偏激呢?
顾连军:原则是适当地表扬,适当地批评。要领有三:第一,表扬和批评都要具体,对事不对人;第二,表扬不忘提醒,批评不翻旧账;第三,表扬要多于批评。
缺乏关注,阻碍成长
郑晨曦(13岁男孩的妈妈):我和丈夫都是做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所以把家庭民主看得很重,孩子从小到大,只要犯了错,我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晓之以理,从来没有强制他做什么,更没有打骂过他。和我们的愿望相反的是,现在孩子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不仅不爱学习,在学校还经常欺负同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熬夜打网络游戏更是经常的事,完全听不进家长的规劝。参加家长会时,老师说我对孩子疏于管理,把孩子惯坏了。我不明白,温馨、宽松的家庭环境难道会害了孩子?对孩子真的有强制管理的必要吗?
主持人:家庭民主当然值得提倡,但民主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
顾连军:许多思想开明的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家长,信奉民主、宽松的教育是自然的教育,大事小事都跟孩子讲道理,希望以理服人,并希望以此影响孩子,把孩子培养成讲道理的人。这样的初衷当然是积极的,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则不适合,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仍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父母不予明确的指导,孩子自然不懂规矩,而且容易变得任性、固执。另外,家长对孩子疏于指导,孩子实际上缺乏父母的关爱,进入青春期后一般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武跃峰(15岁女孩的爸爸):我和妻子都是中学教师,对女儿的要求一贯很严格,但她还是让我们很失望。上小学的时候,女儿很会钻空子,只要我和她妈妈意见不一致,她就选择对她有利的或者支持她的一方,结果是我和妻子经常相互埋怨。比如,我要求女儿放学回到家要先做作业,然后再出去玩,妻子却说,孩子刚放学的时候天还亮着,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孩子这时候做作业肯定心不在焉,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应该先出去玩,等小朋友都回家了,吃过了晚饭,再安心做作业。女儿当然愿意听妈妈的,结果是我晚上不敢开电视,耽误了好几集热播剧!现在,女儿明显不服从我们任何一方的管教。前几天,她生气时说,她没有安全感,因为父母老是吵架,她害怕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我感觉,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主持人:恶性循环的根源是你们夫妻老是唱对台戏。
顾连军: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很正常,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达成一致意见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吵架,不仅使孩子学会了见风使舵,更容易导致孩子因安全感缺失而自卑。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限制过多,扼杀自信
戎毅(17岁男孩的爸爸):我是“狼爸”那样的父亲,平时对儿子比较严厉,所以他有点怕我。我对儿子严厉不是装出来的,我的性格就是这样,而且我和“狼爸”的想法基本一致,孩子嘛,要他进步就得经常给他一点刺激,只要让他知道你爱他、为他负责就不会有问题。我儿子从小到大没少犯错误,当然也就没少挨我的巴掌。现在他上高二了,个子比我还高,体重比我还重,要说该懂事了,可他仍不断地闯祸,屡教不改。妻子说我把孩子打坏了,我不服气,孩子胳膊腿齐全,哪里打坏了?
主持人:你把孩子的性格打坏了!家庭暴力不是教育,永远不是。
方菲(6岁女孩的妈妈):我相信“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有道理,所以对女儿宠爱有加,从来没有惩罚过她,更没有动过她一指头。相反,我惯用奖励的办法引导她向好的方面发展。比如,小时候女儿喜欢拿彩笔往墙上画,我不批评她,怕扼杀了她的创造力,就说:“如果你三天不往墙上画东西,我就给你买你想要的那个芭比娃娃。”她很听话,果然三天不画,得到了她心仪的玩具。但我发现,这样的奖励多了,她就动了小心思,想要什么奖励就故意犯错,然后跟我讨价还价。请问,我的做法错在哪里?
顾连军: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奖罚分明很重要,可以培养孩子是非判断能力。单纯的惩罚和奖励都是走极端,因而是错误的,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地摧毁。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罚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合或时间滥用奖励,实质上是在贿赂孩子,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容易纵容孩子故意犯错。长大后,这样的孩子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大麻烦,还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因缺乏自信而退缩。
主持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必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科学的帮助。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