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背后的故事
2013-12-29韩斌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高清的时代,人们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清DVD作为播放载体早已进入爱乐者们的生活。当播放器越来越廉价,越来越能让人们接受的时候,播放的内容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人们期待的是真正值得欣赏的完美内容。
上海音乐学院与旧金山音乐学院是一直有着友好关系的高等音乐学府,在室内乐演奏交流方面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旧金山音乐学院师生访华,带来了大师课和讨论班,还有一台与中国音乐同行合作的高质量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受到了各方关注,最终被制作成高清DVD蓝光碟发行,使没有到过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细腻、清晰的画面和高保真的声音如临现场,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相互展示:莫扎特+海顿
整场音乐会中,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有海顿的《F小调弦乐四重奏》(Op.20 No.5)和莫扎特的《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K. 493)。海顿的这首用小调写成的弦乐四重奏是他早年的作品,当时他还在埃斯特哈齐亲王府邸工作。虽说是早期作品,但在室内乐的写作风格上,海顿已经非常成熟,不论是充满戏剧张力的第一乐章,还是优雅的小步舞曲以及美妙的西西里舞曲,海顿的室内乐给人的感觉总是多种多样。在莫扎特所处的时代,钢琴四重奏还是新鲜体裁,和弦乐四重奏的主要乐器相互之间的融合关系不同,莫扎特在《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中赋予了乐器独立性,四个声部各自有各自的语言,而且钢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如有些音乐史家的看法,这首四重奏里钢琴声部的处理有些类似于协奏曲。
演释莫扎特四重奏的几位演奏家都是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在读硕士或者高级演奏家文凭候选者。担任钢琴独奏的杰弗瑞·拉迪亚现在是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室内乐在读硕士,中提琴林伶也正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攻读室内乐演奏家文凭。小提琴约瑟夫·迈尔是林伶的同门同学,大提琴克拉森也有比较丰富的演奏经验。而演释海顿四重奏的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在校学生组成的“新魅力弦乐四重奏”,这支活跃于舞台的演奏组成员技术水平都很高,合奏水准在经过多年的磨合后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这首海顿作品还曾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室内乐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
融合协作:舒伯特+勃拉姆斯
因为是两家音乐学院的合作项目,所以就考虑两个混合的室内乐组合,而两支主要由教师组成的临时乐团承担的曲目是两首颇见功力的古典时期作品: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D667)和勃拉姆斯《G大调弦乐六重奏》(Op. 36)。
舒伯特的名作《A大调钢琴五重奏》(D667)旧金山音乐学院的演奏者是小提琴伊安·斯文森、中提琴林伶、大提琴格雷琛·克拉森;上海音乐学院方面,担任低音提琴的是巢晖副教授,担任钢琴的是钢琴系主任李坚教授。这首别名《鳟鱼》的钢琴五重奏是舒伯特最出名的室内乐作品,因为主题来自作曲家本人一首名叫《鳟鱼》的艺术歌曲。五位艺术家的合作相当默契,特别是变奏部分,既有技术层面的表达也有歌唱性很强的情感层面的表述。
勃拉姆斯的《G大调弦乐六重奏》(Op. 36)是他献给情人阿加特·冯·西博德的作品,作曲家巧妙地用阿加特名字的音乐动机A-G-A-H-E贯穿全曲。这次上海音乐学院方面有四位成员加入演奏中:小提琴是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方蕾教授,第一中提琴是管弦系副主任蓝汉成教授,第二中提琴是刘念副教授,他们两位也是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的领军人物。担任大提琴演奏的则是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马新桦教授,她现在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大提琴特聘教授。这首六重奏结构比较复杂,浪漫主义的气质和古典主义的程式相互融合,要演奏得风格纯正确实有些难度。我尤其喜欢第三乐章的柔板,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和新世界:陆培+德沃夏克
音乐会全部曲目中唯一的一首中国作品是陆培教授的钢琴三重奏《心之影像·灵旗》。这首室内乐作品也是作曲家“灵旗”系列的第五首,一共有四个乐章:“吟与韵”“傩”“古老的歌谣”和“夜舞”。这首钢琴三重奏的创作灵感来自陆培教授四川与西藏的采风之旅,音乐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神秘感,还有些许宗教色彩,但语言上却是陆培教授一贯的疏朗俊逸,并没有晦涩和矫情的感觉。担任小提琴的何为就毕业于旧金山音乐学院,目前供职于旧金山交响乐团。大提琴让·米歇尔·丰特诺教授是拉威尔四重奏组的创建人,从1999年开始就担任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教授。担任钢琴的永井良和教授是2002年华盛顿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也是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
最后一首曲子是爱乐者都非常熟悉的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美国》,不过这次演奏采用的是一个改编过的扩大编制的合奏版本,由上海音乐学院与旧金山音乐学院联合室内乐团演释了其中的第二乐章。这首《美国》四重奏是德沃夏克旅居美国时期的代表作,表现的是他个人在民族风格之外的探索,作品中的五声音阶和异域情调都使人感到陶醉。
完美再现:艺术+技术
室内乐演出需要团队协作的精神,录音技术就更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就好比是:指挥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乐团难道他去指挥空气?
这次录制音乐会的现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担任技术监制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的主任陈强斌教授,他带领了音乐工程系一支主要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担任了整场音乐会的技术支持。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那些青年教师(也是我的同事们)都很熟悉,闲谈的时候他们说这次真是累活,因为贺绿汀音乐厅原本没有考虑如此复杂的录音问题,电器线路的预设比较简单,所以每一根连线、每一个操控设备都要从外面接入,工作量巨大,光是铺设线路等就忙了一个礼拜,就是为了那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在上音历史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总导演邹四维先生是上音的老校友,他对声音艺术非常痴迷。邹老师对这次录音的细节非常关心,而音响设计和主录音师杰克尼(Jurg Jecklin)先生就是他的好友。出生在瑞士的杰克尼是维也纳艺术与表演大学的教授,是世界著名的音响设计专家和录音大师,他发明的“Jecklin Disc”技术直到今天仍然是“Baffled”(挡板式)立体声录音技术的重要手段。这张高清DVD的音频录制使用的全部器材布局、调试以及前期录音都是由杰克尼担任的,而后期的混缩最后也是由杰克尼先生亲自操刀,所以录音质量相当了得。
依我平日的体会,贺绿汀音乐厅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音乐厅,基本上是不加分的场地。在这种场地要把音色寡淡的室内乐录得真实,录音师还是要有些定力的,否则大概需要在后期上花不少功夫。总体来看和听,这张高清蓝光碟的音频部分处理得还是比较接近真实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