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背后的故事: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与官厅水库

2013-12-29周总印

档案天地 2013年1期

1951年10月开工,1954年5月竣工,1955年蓄水的官厅水库位于河北怀来和北京延庆两县境内的永定河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及水利部直接组织修建的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当1953年水库主体工程竣工时,新华社曾作以下报道:“永定河官厅水库的拦河坝和溢洪道主体工程,在国庆前夕按照设计标准提前完工。今后即使发生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也会驯服地接受水库的控制。永定河上游洪水,千百年来对北京、天津和永定河下游人民的威胁将解除”。

官厅水库建成蓄水,变水害为水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其显著。中央对官厅水库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视,在官厅水库工程修建过程中和竣工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先后视察了这一重大工程建设。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官厅水库及永定河下游人民的极大关怀。

在张家口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份文件详细记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到官厅水库视察的情况。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笔者根据此份档案内容描述的情况进行了整理,试图把这些光辉的记忆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毛泽东到官厅水库视察及题词

1954年4月12日,这一天是官厅水库沸腾的日子,也是令水库工程建设者非常激动和难以忘怀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毛主席视察了官厅水库。毛主席是从北京坐火车经过八达岭、沙城到官厅的。上午十点,毛主席身穿灰制服,神采奕奕地走下火车,在工程局党委书记王森等负责同志的陪同下登上大坝,并环视了整个水库工程。毛主席手拄一根青竹竿,从大坝的西头走到东头,然后又走下坝坡,详细地察看了输水涵洞等工程设施情况。视察中,毛主席笑容满面,边走边和工人、干部亲切交谈,询问生产、生活情况。毛主席走到正在施工的一部分操湖南口音的工人中间,无比亲切地询问工人同志“干了多少年了?一个月挣多少斤小米?家里有几口人?生活怎么样?什么时候到这儿来的?”等等,沐浴在幸福时光的工人同志激动地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同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充满深情地赞誉道:“人民的领袖这样关怀人民群众的事业,真是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毛主席在官厅大坝上还详细地询问了水库工程设计、施工和效益情况。他老人家还很风趣地对同他一起来参观官厅水库的几个系红领巾的女孩子说:“这里很好,你们几个留下来吧”。当毛主席走到溢洪道时,问身边陪同的工程局副局长纪常伦“叫什么名字?”,纪常伦说出自己名字后,主席幽默地说了一句:“伦常颠倒”。走到大坝背水面上坡处时,毛主席与孙英、尹东成、陈伦、王森、郝机斋等工程局陪同人员以及随同主席来的少先队员一起合了影。

在水库工地巡视了几个小时后,毛主席又走过溢洪道,到了火车站,这时火车还没有来,毛主席就坐在道轨上休息。在场的工人给毛主席拿来一个凳子,毛主席摆了摆手没坐,继续和工人们交谈。直到下午三点钟,毛主席才乘车离开官厅水库。毛主席走后,还给工程局四位领导人每人寄来了一张照片,并嘱咐他们“这张照片不准发表,不准丢失,不准送人”。

毛主席视察官厅水库这一天,整个水库工地都沸腾了。许多见到毛主席的同志一遍又一遍地向大家叙说着幸福难忘的情景,没有见到毛主席的同志也同样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

官厅水库工程全部竣工后,于1954年5月31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将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锦旗授予大会。毛主席的视察和题词充分体现了共和国开国领袖对官厅水库建设和永定河两岸人民的亲切关怀,使水库建设者和永定河两岸的人民受到了巨大鼓舞。

(二)周恩来视察官厅水库的情况

1955年8月22日,再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在这一天,敬爱的周总理在邓颖超同志陪同下到官厅水库进行了视察。

当日7点多钟,周总理身穿灰制服,脚穿黑皮鞋,肩背一顶草帽,满面红光,精神焕发走向水库。水库的同志们看到后齐声高喊:“周总理来了”。总理迈着矫健的步伐,微笑着频频向大家挥手致意。在水电部李保华和水库管理局王森等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走向水库输水洞的进水塔,踏上平台,兴致勃勃地环视大坝工程和各个泄水建筑物。总理坐在起吊拦污栅的钢梁上,与周围的工人同志谈论水库工程情况,正在进水塔值班的工人同志为总理搬来一张镶帆布面椅子,总理满面笑容地说:“不用了,坐在这儿就很好。”接着总理健步来到坝顶,又走下坝坡,察看了大坝工程各个部位。然后又从大坝东头的溢洪道登上大坝。总理详细地询问了水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效益后,深情地说道:“水库修好了,免除了下游的洪水灾害,为人民造福”。总理又走到电站,看到电厂还没有完工,可是办公楼已经修好了,便对陪同前来的一位有关部门的负责干部提出严肃的批评。总理的批评使同志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当总理走到正在施工的尾水渠前,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亲切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并勉励大家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把电站建设好。

在视察大坝工程之后,上午九点多钟周总理又和邓颖超同志前往库区巡视。总理登上张宝祥、新小青开的船,邓颖超同志和随总理来的几个女孩子也坐在王玉林同志的船上。一上船,总理就关切地询问船工新小青是哪里人?新小青回答:“是白洋淀的。”总理亲切地说:“我听你像白洋淀的口音”。接着又问张宝祥是哪里人,张宝祥回答说:“我是河北雄县,白洋淀附近的人”,总理说道:“我路过过那个地方”。随后总理又问他家里生活怎么样?每月挣多少钱?船工张宝祥都作了回答。我们的好总理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处处都关心群众的生活。

总理在巡视库区期间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充分利用水库为人民造福的问题。总理又问起在他身边的王森同志:“水库的面积有多大?水质怎么样?能不能养鱼?”张宝祥抢着回答说:“这里头天生就有鱼。”总理说道:“有天生的鱼不行,你们要养南方的胖头鱼,长得又快又好。”这时王森同志回答说:“我们水库没有这样的技术人员也没有鱼苗。”总理高兴地说:“没有不要紧。给你们派技术人员和调鱼苗来。”并当场让秘书把这件事记下来,还指示:“水库周围要植树造林。”

临近中午,总理乘坐的船来到水库的一个原叫杨大人庄的淹没村的旧址时,关切地询问:“这里一共迁走了多少个村子?原来叫什么村?现在迁到什么地方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怎么样?”王森同志告诉总理说:“这里的移民现在搬到大黄庄了。一间房子给了二百块钱,一亩地给二年产量,在那里盖上了房。”总理满意地连连说:“好,好。”我们的好总理事事都为人民着想,处处都为人民操心。

周总理乘船巡视库区,往返航程近百华里,直到下午三点钟,才返回大坝。船靠岸时,船工赶紧搭下船的跳板,总理说:“不用了!”接着就一个箭步跳上了岸。当时,同志们看到年近六旬的总理这样健康,无不由衷感到喜悦和幸福。

当天下午,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就离开了官厅水库。周总理视察官厅水库,给水库的职工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永远难忘的幸福回忆。

当年冬天,在周总理亲切关怀下,专门为官厅水库调来了两名水产技术人员。第二年春天,又从我国南方专程运来了几十万尾胖头鱼苗,使原来只有在南方繁殖的胖头鱼,开始在北方迅速生产和大量繁殖,水库渔业生活从此不断发展。在坝渠周围的山坡上,不少地方也种上了果树,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已经蔚然成林。敬爱的周总理啊,人民永远怀念您!

(三)朱德三次视察官厅水库

在官厅水库的修建中,朱德委员长非常关心水库的修建和管理,曾三次到官厅水库视察,每次视察都给官厅水库的广大职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水库职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朱德委员长第一次视察官厅水库是在1952年7月下旬的一天。当时,朱德委员长由聂荣臻同志陪同,从北京到八达岭坐的汽车,从八达岭到土木坐的是火车。下火车后,朱德委员长以及陪同来的人员乘坐他们从北京随从来的卧车,没有停留就到工程局模型厂视察。视察完模型厂,又到进水塔,从进水塔进去,从净水池出来,坐在石头上休息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官厅水库。前后约两三个钟头。

第二次到官厅水库,是在1955年夏天,朱德委员长穿的是便衣,大伴带裤。当时陪同朱德委员长视察的同志,除工程局的领导外,还有保卫干部刘炳初、王保富、滕宝山等,以及朱德的随行人员。朱德委员长来到水库后,先视察了电厂,然后从坝上过去来到进水口,朱德委员长要往里钻,滕宝山就带上柳条帽先进去,看了看,发现有很深的水,就拐回来拦住朱德委员长说:“过不去”。朱委员长这才又拐回到电厂。走到小桥,和工人挤着过了桥,又过了三小涵洞,找了块石头,坐下来休息。朱委员长拿出两个桔子来,一个半分给大家,自己吃了半个。滕宝山搬了个椅子给警卫员,让警卫员递给朱委员长坐下。朱委员长拿着望远镜看了看,又拿照相机照了镜头。上午呆了两个多小时后离开了官厅水库。

朱德委员长第三次视察官厅水库,是1955年电厂竣工时去的。那是一个秋天,当时天气还不冷。这一次是陪着他的老师去的。朱德身穿黄呢子上衣,先到电厂看了看,然后又上了大坝,在大坝上转了转,走的很慢。一边走,一边给老师介绍,他很熟悉情况,也不向别人问话,当时跟随的有工程局的领导和保卫处的干部,有二十多个人,大家只跟着他走。走了很长时间,最后走到溢洪道方廊前,坐了一会儿。朱德委员长是上午十点多钟到的,中午在火车上吃的饭,下午一点多钟离开了官厅水库。

时间长河滚滚而动,历史这本大书又悄悄地翻过了一页。合上案卷,轻舒了口气,缓缓闭上眼睛,那些文字又渐渐清晰,在脑海中静静徘徊,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