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的魅力

2013-12-29李书俊王树安周实诚

档案天地 2013年1期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证,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它可以成为查考、争辩、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据,在百姓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档案的魅力,无处不在。

一个老人的军礼

2012年11月19日,一个冬日里平平常常的日子,但这一天又将是不同寻常的。上午九点多,室外还是寒气袭人,室内却暖意浓浓。办公桌上的四季海棠开得正艳,着实惹人怜爱,让人在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灿烂。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位老太太,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述说自己的来由。

老人叫张瑞英,今年82岁,祖籍藁城市彭家庄村,1955年曾在藁城市贾村任教。由于个人档案资料不全,致使新任领导无法确认其信息,有些待遇无法落实,需要调查取证。她的四个孩子因为工作忙不能陪老太太前来,老人只身一人坐火车从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过来,到她工作过的地方查阅当年的档案材料,以确认自己的工作经历。82岁、青海,这两个关键词让我为之一惊,她可能会成为藁城市档案馆接待历史上年龄最长、距离最远的一位查档者。为了让老人几千里的奔波能有期待中的收获,我们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为老人查找。

同事小周赶紧搬出教育局的案卷目录,认真细致地搜索出每一条有价值的目录,然后根据目录从库房中调出可能有相关记载的案卷,开始为老太太逐卷逐页地查找。时间过去了十几分钟,突然,小周兴奋地喊了一声:“查到了”。在场的几位同事都围了过来,果然看到了张瑞英的名字,后边写着:1955年在兴安公社贾村学校任代课教师。随即小周为老太太出具了相关的证明材料,这份证明将成为老太太个人档案中一份可靠的依据性材料。我那颗悬着的心也落了地,因为老太太只在贾村当了半年的任课教师,当年的档案材料保存的并不完整,老人家这么大的年纪,又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我真怕老太太抱着希望而来揣着失望而归啊,能查到,我当然为老太太感到由衷地高兴啦。当老太太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证明材料时,泪水模糊了她浑浊的双眼。此时,更加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老太太做出了一个与她这个年龄极不相符的动作,只见她啪地举起右手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和在场的几位同事都吃了一惊。这时我才想起了她在之前的叙述中说过,1945年至1951年她曾在部队服役,是一名老军人,退役后才去当的老师,任教半年后接到了石家庄地区行署的命令,由她召集石家庄地区的150名初高中学历的有志青年奔赴青海,建设大西北。这150个人由她带队并任班长,在西宁财经学院快速培训学习后,便分配到各急需的单位工作。老人当时被分配到了大柴旦工矿区,然后就在那里成家立业,可以说他们那一批人为建设大西北奉献了青春和热血,这也是她今天为什么会重回故土的缘由。

此时此刻,我不仅被老人的经历感动着,同时也被档案这份质朴而崇高的职业感动着,因为老人的这个军礼给了我们档案人最好的肯定。其实,为每一位查档者提供最周到最贴心的服务是我们的本职所在,我们的劳动为他们解决了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他们都会由衷地对我们说声谢谢,我们也就很知足了。而今天这个军礼却是我从事档案工作23年来接受的最有分量最为贵重的感谢,它将会让我铭记一生,同时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档案工作的意义、价值以及档案在民众生活中的作用和档案的魅力所在。对于老人,那份证明是无价的;对于我们,这个军礼也是无价的。

目送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祈祷,希望我们为她做的这一切能让她感觉到冬日的温暖,希望我们出具的这份证明材料能帮她解决问题,同时更希望老人归途愉快,晚年幸福。

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

2012年12月6日,张家口市国家档案馆接待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查档者”,她即不是来查档案的,也不是来看资料的。只见她进来后,面带微笑地对工作人员说:“我是特意来给你们送锦旗的”。说着,便把手中的锦旗递到工作人员面前。在锦旗中写着“廉洁奉公,热心服务”八个大字。

该女士为什么要给档案馆人员送锦旗呢?事情得从十天前说起。十天前的11月27日,来了一位崔姓查档者焦急地说“自己正在办调动,因缺少当年毕业分配的档案资料被“卡”了壳,去有关人事部门却说没有,就想到来你们这里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查到”。工作人员接待后,一边安慰她一边快速地帮她查找,几经努力,终于在今年刚接收的人事档案中找到了她的名字。这些档案正是为满足民生查档之所需,刚接收进馆不久,便很快派上了用场。查到后,该女士激动的不知该怎样感谢工作人员,当工作人员表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用不着感谢”时,该女士说到:“对你们来说觉得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解决了大问题。为这件事我费了很大周折,有些部门可没有你们这样的服务,你们太让我感动了,我一定要感谢”。后来,工作人员给了她一张征求意见表让她填,她把意见写成了“表扬信”。不仅在上面倾注了“感激之情”,还意犹未尽,非要给工作人员送一面锦旗。

档案馆的接待室每天都接待不少利用者,几乎80%的都是关系到民生的普通百姓来查档案。“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每个工作人员的宗旨,为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既是工作人员的本份,也是工作人员应该做的。正是我们档案部门默默无闻的工作,热心服务的态度感动了查档的群众,他们感到我们档案部门不是什么“门难进”、“脸难看”和“事难办”的衙门,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人员既没有“距离感”也没有“陌生感”。使来查档的百姓来到档案馆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档案馆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良好的口碑。

找到了原始档案依据,再去办事便“畅通无阻”了,她很顺畅地办理了调动手续。工作人员虽坚持说不用“感谢”,但她还是送来了锦旗,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