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重点行业税收情况实证分析

2013-12-29张伦俊崔到陵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11期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税收季度报告》的统计数据,对近些年来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税收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分析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分布趋势、季节变动和增长变化等,通过建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运用季节解构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重点行业的季度税收特点,揭示行业税收规律,提供税源管理参考。

关键词:重点行业;季度税收;工业增值税;消费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1-0079-07

一、引 言

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是经济税源的重中之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电力、金融和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对全国税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税务总局曾多次发文要求各级税务部门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收监管。由于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讨论重点行业税收问题,对把握国民经济重点税源的基本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税收统计分析基本是建立在年度数据基础上的,关于季度税收的研究并不多见,涉及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分析就更少。相对而言,季度数据较年度数据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基于季度资料的讨论、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加及时反映税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变化情况,从而为科学税收管理,加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从数据的量上看,季度数据提供了相当于年度数据4倍的观测值,增加了信息内涵,更有利于运用数量分析技术。

《中国税收季度报告》(简称《季度报告》)给出了重点行业的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季度收入资料,为税收分析提供了可靠基础。重点行业包括卷烟、煤炭、原油、成品油、电力、化工产品、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服务业和房地产等。

根据《季度报告》,2001—2010年重点行业所贡献的流转税占全国流转税的90%以上,所得税占全国所得税的70%以上。重点行业的主要税种税收收入,包括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由2001年的8 469.10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8 227.100亿元,年均增长23.900%。重点行业的主要税种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自2005年以后均在75%以上,由此可见重点行业“举足轻重”的税收地位,如表1所示。

二、重点行业主要税种收入额的特征分析

(一)季节调整前的收入趋势拟合

《季度报告》给出了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行业税收数据,据此可以计算出各季度的税收收入。先看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由于《季度报告》给出的是两税合并统计数,考虑到影响合并收入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从税收序列本身着手,以时间T为自变量做初步拟合,即考察随时间推移,税收的动态变化趋势,经过SPSS软件运行,得到以下一些相对较优的模型。

以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为因变量,时间T为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和指数模型:

从运行结果看,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模型的各项统计参数较调整前有了很大的改进,F值扩大了2—3倍,剩余标准误差则缩小了1—2倍以上,由此可见剔出季节性因素影响之后,模型拟合优度的提高效应。

季节调整还可以得到税收序列的季节指数,它是一种以相对数表示的季节变动衡量指标,描述了序列资料不同季节的变动规律。由输出结果看,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季度指数:第一季度为104.100%,第二季度为105.100%,第三季度为97.600%,第四季度为93.300%。说明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季度收入序列虽有些波动但相对均衡,高点在第二季度,比平均水平高出5.100个百分点,低点在第四季度,比平均水平低6.700个百分点。类似地,商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的高点在第一季度,季节指数分别为110.010%和109.810%,低点在第三季度,季节指数分别为93.260%和93.030%。各税种的季节指数差异,体现了各税种随季节变化的收入波动既与相应的经济指标波动有关,也与各税种的相关征管法规有关。运用季节指数,可以对税收季度收入进行预测,也可以结合季度序列模型进行预测。

1.行业季度税收增长率的统计描述

从平均值来看,除了电力行业以外,各行业的增长率均为两位数。表明近些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重点行业税收奠定了深厚的税源基础,这是行业税收快速增长的源动力。这期间增长率比较突出的是成品油行业,季度平均增长率高达89.310%。主要原因:一是自2009年成品油消费税税额的提高扩大了税基,成品油量价齐升使增值税累计收入快速增长;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的各季度均为负增长,收入基数较小,造成2009年前三季度400%以上的高增长[1],拉大了整个期间的增长率均值。煤炭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季度平均增长29.590% 和29.55%。煤炭行业税收增长与国家调整煤炭等资源类税额标准有较大关联。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对16个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进行了较大调整,调整后的税额标准是调整前的2—7倍[2],政策措施是带动行业税收增长的重要原因。机械运输设备行业税收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近些年在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行业增加值的增长较快(近20%的增长)。此外,卷烟、建材产品和电信设备行业,2006—2010年期间的季度平均增长率也均为20%以上的两位数。其中卷烟行业主要源于消费税的高速增长,带来高速稳定增长;建材产品税收的高增长则得益于近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较快增长。偏度系数最大的是成品油行业,系数值为1.858;其次是煤炭和电信设备,分别为1.816和1.026;最小的是建材产品为0.138。峰度系数最大的行业是煤炭、电信设备和成品油,系数值分别为4.573、2.891和2.176;其余行业的系数值则相对较小。从整体上看,偏度、峰度系数体现了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季度税收增长的分布差异状态,总体上相对均衡没有特别异常点,各行业的季度税收增长波动体现出不同行业的各自特点。 2.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根据各重点行业的季度税收增长率,不难计算出各重点行业主要税种增长率的季节指数。表3给出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可以帮助我们透视重点行业季度税收增长的波动特点,以此作为季度预测的参考依据。从表3可以看出,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方面,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大的行业有原油(从63.100到148.600)、电力(从78.800到134.100)、电信设备(从69.400到148.600);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小的行业有卷烟、化工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和建材产品;煤炭和成品油行业介于两者之间。类似于前文解释,重点行业增长率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越大的行业越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它也体现了重点行业经济税源的增长及衰减变化情况,即所谓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实际预测中,也可以将趋势模型与季节指数结合起来,预测效果会更好一些。

1.营业税季度增长率的统计描述

从平均值来看,营业税增长率靠前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2006—2010年行业季度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6.000%和31.600%。其次建筑安装业和交通运输业也达到两位数增长,平均值分别为21.400%和14.900%。从离散程度来看,波动性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离散系数达到2.786,其次是房地产业离散系数值为1.252。而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建筑安装业的增长率波动幅度相对平稳,离散系数分别为0.679、0.668和0.395。偏度系数最大的是电信行业,系数值为0.837;最小是建筑安装业,系数值为0.048。峰度系数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达0.879,最小的服务业系数值为-0.329。

2006—2010年期间,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建筑三行业,营业税年均增收额分别达226.430亿元、308.660亿元和435.00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20%、21.200%和27.280%,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均位居行业前列。以金融保险业为例,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营业税率政策调整以及股票证券市场行情起落波动的影响,但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收入始终保持上升势头,各年度各季度持续呈正向增长。同样,房地产业相关税收的较快增长,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位运行有密切关系。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1.800%,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8.700%,推动房地产业营业税快速增长。若再加上相关的建筑安装行业,三个行业合计额占营业税总增收额的74%。2008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700%,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9.500%[3],造成房地产业营业税增速的大幅回落,季度增长率均值降低为-2.580%。但在刚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2009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成交量迅速放大,带动营业税收入同比增长38.600%,平均季度增长36.100%。截至2010年,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五项合计比2009年增长35.700%[4],房地产业营业税的季度增长率保持了平均41.870%的高增长势头,为这期间的全国税收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而服务业营业税增长率的波动,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行业季度增速大幅下滑(最低为-43.800%);2009年消费服务回升,但2008年增长基数很低,导致季度增幅过大(最高为46.700%)。近些年的资料显示,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的营业税贡献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2.营业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

重点行业营业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业(从67.700%到133.000%)和服务业(从57.200%到150.000%),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小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业(从92.100%到104.600%),其它行业的季度增长率波动状况一般。各税种季节指数之间的差异,反映了随季节变化的数据规律,与相关税收征管政策及规定也有一定的关系。相对于季节增长率波动,季节指数更能反映出时间序列的规律性特征。掌握了季节变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来对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数据序列进行纳税估算与趋势预测,如表5所示。

2006—2010年,我国企业所得税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8.500%、36.600%、27.300%、3.210%和11.300%。所得税比重明显提高,占总体税收的比重为26.200%,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个百分点[5],对优化行业税收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企业利润总额,“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与预缴企业所得税双双实现高增长,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重点行业整体效益大幅提高,带动企业所得税呈快速增长之势。从政策方面来看,新税法将外资企业税率提高到25%,取消了新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也给这期间企业所得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利好。

1.企业所得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从季度平均增长率来看,电信业位居行业第一,达88.700%。主要是由于该行业2007年各季度的超大幅度增长所致。2006年后由于信息化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的增长点出现,电信行业进入规模爆发增长阶段。统计显示,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比2006年增长27.100%,基础电信企业增值业务收入增长34.000%;而且,电信业营业税税率低、税负轻,企业所得税增幅自然要大一些。但绝对量仍明显低于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金融保险业所得税季度平均增长率为56.900%,居第二位,但季度所得税平均收入为590.500亿元,远超其他行业。2006年,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重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增长较快,所得税增加近300亿元。2007年改制重组效应依然,全年金融保险行业所得税季度增长率达59.800%,其中清缴所得税500多亿元,增长63.500%。2008—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金融行业所得税增长出现波动。2008年前两个季度延续之前的高增长态势,第一、二季度所得税增长率分别为96.700%和84.500%,下半年陆续实施的多项优惠政策带来的减收效应明显,第四季度所得税收入出现同比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企业所得税收入大幅减少。但是金融保险业利润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幅较大,前三季度累计较2008年同期增长25.700%,2009年比2008年同比增长25.000%。至2010年,虽然重点行业企业所得税整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比2009年增长19.700%,金融保险行业营业税2010年上半年及全年累计均出现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400%和-10.500%。加之季度同比基数影响,使得金融保险业的季度所得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再看房地产业,2009在政策支持、信贷宽松、刚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强势回暖,房地产开发利润和企业所得税增加明显。以国税总局重点税源监控的7 301户企业为例,2009年企业净资产合计增长17.800%;营业收入增长21.300%,利润总额增长20.500%,实现各项税收增长39.500%,其中营业税收入增长53.400%,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21.700%[6]。2010年房地产业销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加之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等征管措施、调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预征率等,房地产所得税持续平稳增长,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50%。房地产业及相关的建筑业的所得税增长均居较高水平,2006年和2010年期间的季度增长率平均值分别达到31.700%和35.000%。

从离散程度来看,波动性比较大的行业也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离散系数分别为0.931和0.533,其次是电信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和服务业。偏度系数较大的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峰度系数比较大的也是这三个行业,可作波动分析时参考。

2.企业所得税的模型拟合

3.企业所得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

表6给出重点行业企业所得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可以看出,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大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从48.300%到168.600%)、电信业(从66.000%到142.500%)和交通运输业(从65.600%到122.400%)。季节指数波动幅度相对较小的行业有服务业、房地产和建筑业。掌握了季节变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来对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数据序列进行趋势预测。对2007—2010年期间的整体企业所得税收入,可得其季节指数为85.700%、160.400%、83.800%和70.100%,波动性明显高于其他税种收入,给企业所得税预测带来一定难度,这与企业所得税的征纳特征有关。

四、结 语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重点行业税收决定全国税收形势。

重点行业主体税种,包括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占全国国内税收收入的近80%,因此,根据重点行业税收态势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基本判断全国税收收入的形势和趋向,而且对于了解国民经济重点税源的基本状况,把握国民经济宏观形势也是可行的。通过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分布和构成进行分析,尤其是重点行业的季度税收分析,可以及时把握重点行业的税收变动状况,解析税收增长因素,发现税收源泉所在,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供重要依据,对把握税收整体大局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税收序列分析体现税收内在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根据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连续规律性”,即通过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并做出预测。税收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特征,数据本身存在着密切联系,完全具备“连续规律性”。如同一般的时间序列资料,税收序列的每个观察值也是序列变化的趋势、周期和随机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划分解读因素的影响效应,有利于认识税收收入构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税收序列分析对于短、近期预测比较显著,延伸到更远的将来则可能存在局限。

第三,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事实上,重点行业税收与重点经济税源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主要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征收的直接依据,就是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等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尤其在整体上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与宏观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是一致的,即所谓“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此,研究重点行业税收问题,对于把握国民经济重点税源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税收也可以分析行业经营的波动特征,因为主营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与计征营业税、预缴所得税等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税收研究。

利用重点行业分税种、分行业、分注册类型和分地区的各项数据,可以将影响税收收入的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展开,充分展示税收的各种规律和特征,加强重点行业税源管理,认识税收与经济的细微联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税收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比如,行业税负分析,可以测算各个行业的税负水平以及各纳税人围绕这一水平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7]。拟定行业税负客观标准,建立起统一的重点税源预警体系,按季节发布行业税收预警报告,摸清存量税源、增量税源和潜在税源,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和税源增减因素等,揭示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指导基层纳税评估工作。由于剔除了经济结构和政策影响,行业税负更多地体现了征管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考核评价不同地区的征收力度。

四、结 语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重点行业税收决定全国税收形势。

重点行业主体税种,包括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占全国国内税收收入的近80%,因此,根据重点行业税收态势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基本判断全国税收收入的形势和趋向,而且对于了解国民经济重点税源的基本状况,把握国民经济宏观形势也是可行的。通过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分布和构成进行分析,尤其是重点行业的季度税收分析,可以及时把握重点行业的税收变动状况,解析税收增长因素,发现税收源泉所在,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供重要依据,对把握税收整体大局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税收序列分析体现税收内在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根据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连续规律性”,即通过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并做出预测。税收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特征,数据本身存在着密切联系,完全具备“连续规律性”。如同一般的时间序列资料,税收序列的每个观察值也是序列变化的趋势、周期和随机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划分解读因素的影响效应,有利于认识税收收入构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税收序列分析对于短、近期预测比较显著,延伸到更远的将来则可能存在局限。

第三,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事实上,重点行业税收与重点经济税源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主要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征收的直接依据,就是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等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尤其在整体上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与宏观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是一致的,即所谓“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此,研究重点行业税收问题,对于把握国民经济重点税源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税收也可以分析行业经营的波动特征,因为主营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与计征营业税、预缴所得税等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税收研究。

利用重点行业分税种、分行业、分注册类型和分地区的各项数据,可以将影响税收收入的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展开,充分展示税收的各种规律和特征,加强重点行业税源管理,认识税收与经济的细微联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税收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比如,行业税负分析,可以测算各个行业的税负水平以及各纳税人围绕这一水平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7]。拟定行业税负客观标准,建立起统一的重点税源预警体系,按季节发布行业税收预警报告,摸清存量税源、增量税源和潜在税源,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和税源增减因素等,揭示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指导基层纳税评估工作。由于剔除了经济结构和政策影响,行业税负更多地体现了征管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考核评价不同地区的征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