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份合身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13-12-29戴卫东
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开始施行,到2011版修订颁布整整十年。为了更好地学习吸纳课标理念,并将其变为自学的教学行为,我们结合十多年来的实践,谈谈对打造一份合身的教学设计思考。
关键词:合身;经验基础;教前思;典型问题;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26-2
所谓合身,是一种隐喻,谨指教学设计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思想方面不仅能合乎课标的达成,合乎教材的实施,更能合乎教者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理解和学习对象的需求。现试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与例析。
课题、课时、教具、课堂总结、当堂巩固等属于常规要求,诸多文献已有详述,此处不赘述。
1 学生的经验基础
教学是一门科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是用教育(学)心理学来描述的。奥苏泊尔有一句名言,“如果要我将全部教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就是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收集、分析学生原有的经验与知识积累。
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列举了这样一些内容:根据一般资料描述,多数学生具有“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这个方向就受力”的先前经验;有学生认为,力是一种“东西”(物质);力是某些物体(如:运动的物体、很重的物体)的性质。在掌握了学生先前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对于学生可能的想法会有更多的预设。教学设计也就更具有针对性。
2 教前思
在我们看来,教前思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思考最好是在“素读”教材之后进行,即在不阅读其它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自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特点。例如我们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积累了如下思考:牛顿第一定律是“完全非经验”的,“实验+推理”的思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呢?——用其它例子进行“互解”(例如“牛顿大炮”),有时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还可选择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3 典型问题
问题是教学实施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节物理课一般都需要重点设计几个问题,课堂一般也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因此,问题设计对于上好一节物理课至关重要。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可问:牛顿大炮的设想合理吗?——证实“实验/事实+推理”的思想方法的可行、可靠性。记住一节课的几个典型问题,教学进程便不至于被干扰因素影响。
4 教学流程与三维目标
教学流程及其包括的内容细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一般根据教材来确定,然后再对大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分,以制定各教学细节。在教学细节的设计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哪些活动适宜由学生自主完成,哪些活动需要教师引导,“先生后师”的思考顺序一般不能颠倒,否则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落不到实处。板书所起的是对学习的一种画龙点睛作用,宜简洁。很多时候我们将三维目标以条目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设计之首,笔者以为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是依靠知识而存在的,有人便将它们的关系比作“盐在汤中”。因此,笔者倾向于将三维目标列在相应知识点学习过程的旁边,这样,后两维目标更有根基。
5 教后记
教后记是课改以来大力推进的,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之一,相信同行们都有丰富的经验,笔者只强调两点:及时和真实。例析略。
6 自编习题
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一般情况下多是选择现成的习题加以应用。事实上,自编习题也是加深对物理教学理解的一种方式。因此要有自编习题的意识,自编习题可能不严密,那也没关系,可以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成熟。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想到了两个问题,改编成习题:甲乙两个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运动下来,如果水平面光滑且无限长,则两小球各作什么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
7 教学理论
教师是有必要读点教学理论的,有些好的观点应摘录下来。考虑到教案是教师常常接触到的载体,笔者设计了专门用于记录即时看到的好的教育理论与观点。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知识教学中,笔者记下了一句话: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建立实际上打破了希腊人认为的“宇宙有限”的观念,这一点是十分有历史意义的。
8 物理学史
初中物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有着很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且这样的物理知识又是初中学生能读懂的。同时,物理学史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目前的教学现实来看,还有更丰富的资源有待挖掘,因此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搜集物理学史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笔者搜集到这样的一些内容:伽利略斜面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应该是:当没有阻力时,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这里的“永远运动下去”并不是“作匀速直线运动”,而是“沿水平面运动(整个地球的水平面应该是一个圆周)”,也正是这个原因,伽利略认为“匀速圆周运动”也是“惯性运动”的结果,这就是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们结合自身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所作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期待课改走过十年之时能再为初中物理教学发展尽绵薄之力,文中观点若有不当之处,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栏目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