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版本教材中“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设计分析与改进

2013-12-29胡世龙

物理教学探讨 2013年10期

摘要:不同版本教材的编者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但实验设计的目的却非常一致——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有效的理解比热容概念的涵义。通过综合分析各版本教材设计实验方案优点及不足之处,特在原来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理想,实现实验效果最优化,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比热客;综合分析;改进;实验误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25-2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热学内容部分的一个重要探究性实验,它是进一步构建比热容概念的基础,有效的降低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理解的难度。现行的各版本教材编者设计了实验探究方案,但对该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又不尽相同,笔者对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处理,运用最优化的实验方案开展教学,以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科版”教材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用易拉罐自制)内,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同时放在用酒精灯加热的铁板上,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该实验的优点是:第一,利用同一盏酒精灯加热,有效的控制了沙子和水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热量相同;第二,利用铁板间接的将热量传递给金属盒中的水和沙子,使水a53370cae3dc3d79bfcf5794902d0509和沙子能均匀受热。缺点是:第一,尽管沙子和水的吸热能力相差很大,但沙子是不透明的颗粒状固体,温度计玻璃泡很难与其充分接触,且温度计玻璃泡在沙子中的深度不易控制和观察;第二、水是液态的,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形成对流,使上下部分的水温相差不是很大;但是沙子则不能,温度计玻璃泡所处的位置不同会造成温度计的示数差别很大。因此,若采用沙子实验必须不断的搅拌,使其受热均匀,从而减小实聆误差。

“沪科版”教材的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取一定量的水或煤油盛入容器中,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再用同一型号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断电后并反复提拉搅拌器,待液体温度均匀后,分别测出液体的温度。通过比较温度的变化量判断液体的吸热能力的大小。该实验方案的优点是:第一,选择水和煤油作为受热物质有三点好处。①加热物质都是液体,受热特点相同;②温度计玻璃泡的深度易控制,便于观察;③水的比热容和煤油的相差较大,且是2倍的关系,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易得到它们之间的规律。第二,反复提拉搅拌器能使所加热的液体温度均匀,减小实验误差。缺点是:实验装置构造比较复杂,所应用的电路知识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此实验只能够由教师演示,且演示之前还要作辅助性的讲解。

“苏科版”教材的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将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分别装入相同的小烧杯中,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并用搅拌棒不断的搅拌。观察沙子和水温度升高20℃和升高40℃所需要的时间。该实验方案的优点是:第一,利用小烧杯放在石棉网加热,能够使被加热的沙子和水底部均匀受热;第二,用搅拌棒不断的搅拌水和沙子,使其受热均匀,使温度计所测温度是沙子和水吸收热量后平均温度,从而减小实验误差。缺点是:第一,由于酒精灯火焰大小及外焰距烧杯底高度不一定完全相同,即被加热物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热量不一定完全相同:第二,沙子是不透明的颗粒状物体,温度计玻璃泡很难与其充分接触,且温度计玻璃泡在沙子中的深度不容易控制和观察;第三,水是液态的,在受热过程中形成对流,而沙子是固态的,不能形成对流,即受热时特点不一样。

通过综合比较和分析后,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可以使实验效果最优化。第一。选择比热容相差较大同种状态的物质加热,最好吸热能力成倍数关系,有助于规律的总结,如水和煤油。第二,要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易燃和有剧毒的物质不能选用;第三,要使被加热物质能够均匀吸热,采用尽可能的增大受热接触面积的方法。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笔者对本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按图4所示将试验装置安装好,取少许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装入小试管里,下端浸入盛有水的大烧杯中,使试管中的液面低于烧杯中的水面,便于让试管中的液体受热均匀:选择的水和煤油液体均属于透明液体,便于观察和控制温度计玻璃泡的位置;采用同一个大烧杯进行水浴加热,有效的控制了单位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使实验现象更加显著,为后面比热容概念的教学作了铺垫,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祖仁,刘峰,梁树森,刘树杰,物理九年级上册『M],四川: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廖伯琴,何润伟,王继珩,杨恩锋,李跃红,物理9年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刘炳升,李容,贾克钧等,物理9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栏目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