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语言教学”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3-12-29龚海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0期

【摘 要】“全语言教学”流派(Whole Language Approach)诞生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倡导“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这样一个崭新的语言教学理念,在过去几十年里在多个国家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着重概述和分析这一语言教学理论,探讨如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本土化应用,期许能够对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改革有所启发和促进。

【关键词】全语言教学 概念 核心理念 应用价值 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

一、引言

为什么现在大学毕业生再做高考英语试题,答题的正确率反而不及高中毕业生?为什么初三学生升入高中一年级后的第一个月再做中考英语试题,答题的正确率反而普遍地不及原来参加考试的正确率?为什么学了好几年英语的中学生,掌握了那么多的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最后只会说那么几句非常程式化的英语日常用语?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让笔者甚为困惑、郁闷!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究竟怎么了?面对这样一个大难题,我们不得不在对当下的中学英语教学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的同时,问道于“他山之石”,以求“攻玉”。

在万般无奈之下,笔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再一次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后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法及其主要流派,终于如获至宝——Goodman的“全语言教学”流派。

此后的一年中,笔者应邀去全国各地讲学,话题无不是Goodman的“全语言教学”流派。这一对传统外语教学理念颇具颠覆性的学说,引起了与会英语教师的普遍共鸣。由此,笔者更加坚定了将这一外语教学法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决心,以树立从根本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质态的信心。

二、“全语言教学”的概念、核心理念与应用价值概述

自美国社会语言学家Ken Goodman(被尊称为“全语言教学之父”)创立“全语言教学”(亦称“整体语言教学”)流派的四十多年间,这一新的语言教学理论虽然在语言教育领域也曾经历了十多年争论,但最终结果是,几乎所有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专家都无一例外地对其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持一致赞同和倍加推崇的态度。(龚海平,2010)

1.学术概念。

“全语言教学”这一学说,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法,而是一个新型的关于语言教学的语言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理论与原则或语言教育哲学观(Goodman,1986:5)。它强调语言是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因而语言学习也应该是整体地去学习,语言教学也应该是整体地去教;它还强调语言学习者应该是“全学习者”,语言教师也应该是“全语言教师”;它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integration),认为综合对于语言能力发展和语言学习而言是一条关键性的原则,主张综合应当成为全语言课程的中心和要旨。

2.核心理念。

(1)“全语言教学”的语言观

Goodman在秉承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媒介的思想同时,认为(1986:16-17)不能仅仅为了学习一种语言而学习这种语言,学习语言就要学习这个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强调语言是整体的(inclusive),是不可割裂的(indivisible),是不可以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句式结构等若干个互不相干的语言单位的,否则就破坏了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若干个抽象的细碎的成分和小片段,主张“整体总是大于部分之和”。

他竭力反对那种使学生像语言学家那样讨论语法规则的教学方法。他(1986:13)认为,语法规则是可以学习的,但语言必须在整体而真实的应用语境中才能被学会用来交际,不能靠机械模仿语法规则来学习语言。

(2)“全语言教学”的学习观

Goodman(1986:18)认为,“语言并非先天禀赋,也不是靠模仿学会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用自己构造的言语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同时这些由自己构造的言语也在不断地受到外部世界的检验(tested)、修饰(modified)、扬弃(abandoned)或完善(perfected)”。

“全语言教学”主张:语言功能应先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语言运用必须真实;语言学习应从整体到部分。它特别强调语言学习重在学会如何表意。Goodman(1986:20)指出,“课堂教学常常阻断了语言与其意义、功能之间的联系,把语言变成了非语言”。对学习者而言,语言的运用只有在社会语境中才能拥有其潜在的语义,也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才容易被学会。

(3)“全语言教学”的师生观

Goodman(1986:28)认为,只有尊重与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才能尊重和理解语言教学的规律。全语言教师应该不断建构和重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并在教学中践行之。全语言教师应该了解语言、学习、学生、课程和教学法,对学生抱有信心和留有期待,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最适合学生的语言材料,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客观的过程性评价。

Goodman(1986:29)认为,教师应该引导、支持、指导、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控制其学习。他们应该意识到人类语言和认知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理解学生在语言学习上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他反对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反对教师总是按部就班地组织课堂教学,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无所不在的,除了“教”,还要创设一个支持学习的环境,还要做学生的语言示范者,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应,还要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他认为,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通过语言学习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习者归属感、被需要、被尊重以及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教师应当相信学生,把学生当做学习者来尊重,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以爱心和高尚的情怀来对待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Goodman的著作中,几乎找不到对学习者的语言表达错误的更正采用“correct”或“check”这样的用词,而更多的是“modify”或“shape”。比起“correct”或“check”,“modify”和“shape”不仅在语义上少了几分刚性,而且突出地反映了Goodman的全语言学生观和学习观的本质和要义。

(4)“全语言教学”的课程观

在论及其课程观时,他(1986:31)认为,有效的语言课程的设计只有关注了选择、主宰与关联(choice, ownership,relevance),才能满足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需要,提供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语言所做的事情要与他们自身有关系,即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他批评了过去那种企图以简化语言来促进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错误做法,认为(1986:28)“语言启蒙教材和小学低年级课本中的那些受到人为控制的词汇、发音规则,或简短而零散的句子产生不了语篇”,而成了笼罩在学生头上的“一团互不关联、令人生厌的乌云”。

他还认为(1986:28),学生的课本内容必须真实,不能一味地为了迎合课程所规定的词汇表或发音顺序而人为杜撰。

3.应用价值。

“全语言教学”在教学思想上具有进步意义。它有助于帮助中小学英语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能力与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认识倡导“任务型教学”路径的意义,有助于践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有助于广大外语教师认清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三、“全语言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全语言教学”流派是如此的科学与进步,且已经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成功,其理所当然地能够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化的应用。为了更好地阐述其本土化的实践路径,这里结合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课文The Ghost in the Park展开讨论。

课文原文如下:

One Sunday morning, Millie and Amy went to Sunshine Park. They love to chat there. As usual,they sat under the big tree. Suddenly, they heard 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 They turned around but could not see anything unusual. They were frightened.

“Is anybody there?” Millie asked. Nobody answered. They listened very carefully and heard the strange noise again. The two girls were very afraid. They ran away quickly. On their way, they saw Andy.

“What happened?” Andy asked.

“There’s a ghost in the park. Please help us,” Millie said.

“Really?Tell me more,” Andy said.

Millie told Andy everything. Andy went to the park, stood beside the tree and listened carefully. Then he heard the whisper! He looked behind the tree and heard another whisper. He was now sure the sound came from the bushes. He searched carefully.

“Oh! Here it is,” Andy said to himself. He found a little cat in the bushes. It was very weak. When it miaowed, it made a sound like a whisper.

Andy put the little cat into a box and went to find Millie and Amy. They were still frightened. Andy opened the box and showed them the “ghost”.

“This is the ghost in the park,” Andy said. Millie and Amy were surprised— it was a little cat! Later that day, they took the little cat to the animal centre. People in the centre would take care of them.

The following Sunday, Millie and Amy went to Sunshine Park again and had a great time there. They were not afraid any more.

以下,我们逐一讨论“全语言教学”流派的基本观点如何体现于这篇课文的教学之中。

1.语言观的体现。

“全语言教学”流派主张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那么,这个语篇究竟承载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们的英语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文本。

笔者以为,这个语篇所内隐的文化有三个方面。第一,要通过调查研究的实证办法来解释、揭示事物的真相,而不可以主观臆断,更不可人云亦云地去盲从。文中的Millie and Amy仅凭听到“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就臆断“There’s a ghost in the park”,而Andy则“went to the park”,“listened carefully”,“searched carefully”,然后才“found a little cat in the bushes”。第二,要保护动物。文中的“Later that day, they took the little cat to the animal centre. People in the centre would take care of them.”足以体现这一思想。第三,提出了世界上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鬼魂。Andy颇带有调侃性的话语“This is the ghost in the park”道出了这一结论。

现在,一些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英语教师只关注语言教学本身而不顾及、不挖掘语言材料的内在的文化意义不无关系,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只能会使得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感到犹如“水经蒸馏,索然无味”。

2.学习观的体现。

“全语言教学”流派主张,语言功能应先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运用语言去表达意思的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因此,教师可在学生正式进入文本学习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1)Have you ever seen a ghost?(2)Is there a ghost in the world? And why?(3)Why so many people would believe it, since there’s no ghost in the world?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为学生学习文本做了铺垫,而且也能够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调动学生以前所学习的英语词汇和句式结构。这就能从根本上体现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在处理这个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生词领先,语法跟上”的传统教法,而要更多地采用讲读法和讨论法组织教学,以便给学生提供输出话语的机会。

3.师生观的体现。

“全语言教学”流派的师生观的实质,就是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师生话语交往来开展学习活动。就这一文本而言,师生之间的话语交往可涉及的话题很多,除了对文本的表层信息进行会话交流,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颇有深层次讨论价值的问题——The text says “Andy put the little cat into a box and went to find Millie and Amy.” Do you believe it?因为文本在讲到Millie and Amy见到Andy时并没有提到Andy手中有一个盒子。那么,这个盒子从何而来?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在输出有关这些话题讨论的话语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言表达错误,这也给教师提供了给学生的英语话语“modify”或“shape”的空间。于是,学生就能够在非语法教学状态下获得规范的英语语言表达训练。这无疑也体现了语言习得的价值。

4.课程观的体现。

至于“全语言教学”流派的课程观如何在这个文本的处理中体现,笔者以为,一方面可通过前面所列举的语篇学习活动开展之前的热身活动的例子来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讲一讲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所谓的“遇到鬼”的故事,与其他学生分享,甚至还可以在他们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组织学生向他们提问。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四、结语

尽管“全语言教学”流派的核心理念、基本作用和实践路径是如此地无可置疑,但是,与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若干教学法流派一样的是,它不应该被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各种教学法流派都能够对我国的中学外语教学起到各自所特有的作用,关键是我们能否有选择地、综合地考虑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等教学实际,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我们当然有理由崇尚某一教学法流派,但是任何神化某一种教学法流派而排斥其他的做法,显然是有害的。

“因为教学法不是万应灵药。它固然对教学成效有影响,而教学成效还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努力程度。教学法如被教师自觉地恰当地运用才可望有效。”(陈桂生,2007)可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才是教学的根本,其他一切都是服务这一目的的手段。不过,这个“手段”也是万万不可小看的,这也是我们深度研究如何将西方外语教学法本土化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GOODMAM K S.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M]. Portsmouth,N.H. : Heinemann,1986.

[2]陈桂生.教学法的命运[J].全球教育展望,2007(4).

[3]龚海平.全语言教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9).

[4]译林出版社.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南京: 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5.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FB050989。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